谈和谐班级构建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许强新
一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根本
“先成人,后成才”,因此要教书先育人。育人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辨别事非的能力,行为、做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进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 爱心奉献是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的前提便是亲其师。教师要想传道、授业、解惑做得好,就要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关心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有物质上的关心,也有精神上的鼓励。德育的本质是“育人”,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基础的班级,教师要牢固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成长中的人、社会中的人;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以尊重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诚心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 班规、班纪是保障
以法治国,以法治校,以班规、班纪治理班级。所不同的是,法律既有它的威严,也有它的严酷,但班规、班纪则是有弹性的、充满爱心的,它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其宗旨。首先,班规、班纪的制定要民主,师生共同参与,这是学生乐意接受和遵守的前提。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所制定的制度往往会变成“霸王条款”,师生之间步调不一致,班级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班规的内容要尽可能翔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从习惯的养成到知识的学习,从卫生的打扫到纪律的遵守,都要尽可能做到量化,大而空往往会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再次,执法要严、公正而没有偏袒。只有这样的班规、班纪,才能成为班级和谐发展的保障。
四 搭建和谐互动的家校教育平台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1)谋求育人理念的认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以家长会、家访等各种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使教育理念及管理方法得到家长的赞同;育人内容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2)实现教育效果的互补:家庭教育最大的职能就是对孩子品德、习惯的培养,只有家庭教育的这个职能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使学校知识教育的职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五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标志
经过长期不懈地严抓细管,班级实现管理自动化,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班集体像一个大家庭,人人关心它、呵护它。集体中有一股凛然正气,敢于同歪风邪气进行斗争。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风便形成了。班风和学风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良好的班风,班内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努力读书。这就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境界,一个健康和谐的班级形成的标志。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全力构建和谐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