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迟悟的读书

(2022-03-11 12:26:47)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金迎春

作为教师,我经常想: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一路慢慢读来,才渐渐明白,教师要通过读书让自己厚重起来,只有自己丰厚了,课堂才会丰盈而灵动。先驱者为了整个人类的福祉,像殉道者一样为我们开辟道路,劫来火种,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认真读读他们留下的书。

迟悟的读书

金迎春,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教师,从教20多年,踏踏实实一教书人,普普通通一读书人。做教师,爱给学生推荐书,希望学生做阅读者;工作之余,以读书为乐,好学陶渊明“著文章以自娱”。读书、写作是其乐趣,这条路上风景无限,慢慢游赏,其乐无穷。

古人曰:“书到今生读已迟。”那就是说,书要从上辈子就开始读。据说黄庭坚上辈子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因痛感女子有才也无法报答社会,于是投胎而为男儿。黄庭坚因这上一世的积累,中举做官一路顺畅,且诗书画称为“三绝”,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对比古人,我就更感惭愧了,不仅没意识到要从上辈子开始读书,就是这辈子读书开始都很迟。

虽说从进学校门开始就与书本打交道,也自诩喜欢读点书,但30岁前我只能算是胡乱翻书,30岁后才开始有意识读点书。对比古人,不亦迟乎?

 说到有意识读书,不得不提到熊培云。在20051月的《散文》月刊上,我读到熊培云的《寻访罗曼·罗兰》一文,文中写道:“说到中国的教育,难免让人失望。在那漫长的十几年的教室生涯,我只得益于其识字扫盲的教化,而那些影响我一生的名字,几乎无一在教科书中出现过。”这篇文章引起我思想上的一次轻微地震,我想到了我曾接受的教育,也想到了我正在做着的工作,不禁反思、自问:熊培云文中所批评的教育状况改变了吗?作为教师的我在教育中又起到了何种作用?我开始反思现在的教育,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思考解决的方法,尝试着去改变。于是,我进一步找熊培云的书读,首先读到的是他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作者对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非常可取,对这个现实世界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建设,有不满,但很少有抱怨。他引我们思考:对这不完美的世界,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怎样尽到一点自己的责任?随后,我又读了熊培云的《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这个社会会好吗》等书,这些书都给我启示,带我去关注当下,思考如何服务于这个社会。

我想,作为教师,最好的服务社会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我开始大量读专业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在此要特别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它让我的阅读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阅读的范围要涉及各学科,不仅要有人文方面的,还应有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这样的阅读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识记教科书的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有效的智育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书,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会了阅读,也就学会了思考。阅读越多,思考也就越多,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感,智慧的力量就越活跃,他们的学习就会逐渐不困难。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应该在课堂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我在课堂谈到读书、给学生推荐书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中学课本中,选了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研读鲁迅应该是必修课。在我的藏书中,有两套是我格外珍惜的书:《鲁迅全集》和《周作人自编文集》。我常想,如若我没读到这些作品,我的人生不知将留下怎样的遗憾。

鲁迅的作品是公认的深刻、难读,对作品的阐释、评论也已经够多,不管别人如何评说,我只是自己喜欢。读先生作品,有痛苦,有愤怒,有哀伤,有无奈……万般滋味,尽在其中,尤其始终有一种隐隐的痛感,让你怎么也无法摆脱,而且也不想摆脱,因为那样只会让你有一种清醒感。

对周作人的作品,我没有像见到鲁迅作品那样一见倾心,而是多次读了之后才觉得越读越耐读,如曹聚仁所说,周作人的文章是龙井茶的味儿,“看上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想读周作人,还有一个原因,几年前在谢其章《蠹鱼集》中读到止庵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关于周作人,我总觉得大家无论要说什么,都先得把他所写的书和所译的书读过才行……”我觉得这样不武断下结论的说法很可取,也更想读一读周作人的书。后来得知止庵先生校订了一套《周作人自编文集》,于是从网上搜到就全部买来了。

除了看鲁迅和周作人的著作,我还看了一些研究他们的书,像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止庵的《周作人传》、耿传明的《周作人的最后22年》、胡辉杰的《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于小植的《周作人文学翻译研究》、林非的《鲁迅和中国文化》、《在民国遇见鲁迅》等,我只是想多方面去理解鲁迅兄弟及他们的作品,去接近一个更真实的鲁迅和周作人。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先生和周作人两兄弟是北大历史上的“双子星座”,我个人认为,周氏兄弟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他们所达到的高度,让后人永远瞻望、景仰……

我很佩服周作人对书的独到鉴赏力,他文中推介的书,只要能找到,我都尽量找来读一读。

《性心理学》是周作人极为推崇的一本书,霭理士也是给周作人以深远影响的人,周作人在其带有总结性质的文章《我的杂学》中,以两节的篇幅介绍霭理士及其《性的心理》(即《性心理学》)给自己的影响。因而,对此书我是早怀一颗渴慕之心,见有商务印书馆重版的《性心理学》,当即买了下来。

此书给人最大的受益不仅在于获取关于性的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养成一种健全的眼光和思想,能以一种正常的、明净的眼光看待“性”这一问题。有了这样的眼光,我们的心灵也将变得洁净,从而会以一种了解、尊重、欣赏的心态看待我们曾讳莫如深、谈虎色变的“性”。我认为,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教育工作者,甚至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必要读一读此书,读了将受益无穷。因而,对此书作者及译者潘光旦先生,我无法不致以深深的敬意。正如作者霭理士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有时像是用流血的双脚走向基督受难的圣地。凡是我的双脚踏过的地方都盛开了芬芳的玫瑰。”这些先驱者,他们为了整个人类的福祉,像殉道者一样,为我们开辟道路、劫来火种。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就是认真读读这本书。

我这个人不爱热闹,好静。但这两三年的读书似乎是凑了个热闹,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论语》上,无意中赶上了传统文化的热潮。读《论语》,最初只是想一探这本书到底如何,想到我国文化的源头去看看,这一探一看不要紧,我彻底掉进了《论语》,为它痴为它迷,甘愿陷身其中。在我读的有关《论语》的书中,我认为有两个注释本极有价值,确实值得多读,分别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我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又找来他的《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读,读完这几本书又去读《论语今读》,领悟更深。《论语新解》是2012年去台湾旅行时在高雄街头买的,是我那次旅行的最大收获。钱穆先生说:“朱子(朱熹)注《论语》,每下一字皆有斤两。”读过钱穆先生《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一书,了解了先生著《论语新解》用心所在后,回过头再读《论语新解》,感到此书斤两更足。我把这些书互相参照着读,越读越觉得孔子智慧无穷,越读越被《论语》的魅力吸引,越读越想读得更多,于是一路《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读下来……

我的藏书中有几本关于文字学方面的,有汤可敬注释的《说文解字今释》、流沙河《白鱼解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还有一本杨树达的《老清华讲义》。

想读一读《说文解字》,这是几年前就萌生的想法,因为在教学中有时遇到一些问题,想从源头上了解一下,只是一直担心若只有原文没有注释看不懂,所以虽有想法而一直只能仰望,直到看到岳麓书社出版的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才一了心愿。

对《说文解字今释》,我也只是粗粗读过,虽读过两遍也只是大致有个了解,说有多少收获还谈不上,不过就是这样粗读一下,也让我不能不对我国古老深厚的文化肃然起敬。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也经历了一个长久的演变过程,在这演变中,有时可能还走得很艰难。不说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到形成规范楷书的几千年漫长历史,单讲新文化运动中那些先驱者为了文化普及而做的种种努力、探索,都让我们感佩。就说我们现在都熟知的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她”吧,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近代为了翻译外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曾在“他”字右上角标一个小写的“女”字写成“他女”,表示是称呼女性,后来刘半农在他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首创用“她”来指代女性,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这样这个“她”字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读以上书籍,让我了解文字的演变,让我懂得我们的文明是历经几千年发展而成的,有时一个看似很微不足道成果的取得都是极不容易的,这里面有开创者的诸多心血,现在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享受着前人的果实,不可不心怀虔敬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努力传承与发扬。这应是我读以上书籍的最大收获吧。

我还有一类书,是专用来心灵小憩的,那就是关于植物以及自然文学方面的书。

植物方面的书有卢梭的《植物学通信》、胡淼的《〈诗经〉的科学解读》、台湾学者潘富俊的《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美国丹尼尔·查莫维茨著刘夙译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刘夙的《植物名字的故事》等。我生性好静,相对来说就比较喜欢植物,也就爱读这一类的书,觉得像植物那样安安静静的,不吵闹,不张扬,很好。

自然文学方面的书是程虹著的《寻归荒野》及她所翻译的《醒来的森林》《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及《低吟的荒野》。这几本书都是程虹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研究和翻译的成果。

看这几本书,是一种轻松与宁静的享受,我仿佛跟着作者走过一段旅程,了解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又跟着作者到美国各地,在想象中领略自然风光,同时思考怎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大教堂,有一扇纪念作家艾萨克·沃尔顿的彩绘玻璃窗,在那窗子的基座上写有四个字:学会安宁。“学会安宁”,我认为这是现代人亟须修炼的一门课程,读上述这些书,可以得到这样的修炼。

一路慢慢读来才明白,作为教师,读书要逐步自建体系,要有目的地涉猎,通过读书让自己厚重起来,只有自己丰厚了,你的课堂才会丰盈而灵动。

虽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既已明悟,就不该再迟疑,赶紧努力多读,不可负了前生又负今生甚而来生。读书路上,且行且读,且读且思考,且读且快乐。

(来源:中国教师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