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教师的发展之路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小学的“全国十佳小学校长”校长、书记兰祖军说:做人是“内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事是“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兰校长的话移植到教师的发展上来说:“内圣”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修为,提高思想修养,提高专业能力;“外王”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育的能力,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一、如何做到“内圣”
首先应有一颗爱心。有了爱心,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有了爱心,才会爱教乐教;有了爱心,才会如李大圣老师所说“把学生当成自己未来的儿媳或女婿”来培养。
其次应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完善教师人格。现代社会错综复杂,身为教师,也会遇到许多困惑、许多无奈、许多不公、许多不满、许多坎坷。教师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相匹配,甚至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在一步步降低,而学生又性格各异,千奇百怪,越来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如兰祖军校长所说,在儒、释、道中去吸取营养。这样,才能“一仁花千朵”,才能把个人得失、名利放下,才能活得轻松,教得自在。
三是提高学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必须比他课堂上讲的多十倍、二十倍。如果我知道的比我传授给学生的多十倍,我在课堂上表达的思想和语言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教师的‘创造的痛苦’没有打扰学生,学生就能一点都不紧张地接收教材。”可见,要使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余力、有能力关注学生,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沉着自信,游刃有余,才能从容而镇定地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教师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甚至丧失教学生的资格。教师要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知识常学常新。
二、如何做到“外王”
首先应改变观念,有创新思维的意识。教师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用一种方法来教学生,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也要跟着变。变了不一定就好,但一成不变肯定不好。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师说写唱弹画,只要有一方面有特长,能征服学生,学生就会成为他的粉丝,他的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再次要革新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层出不穷,网络的飞速发展,都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手段。教师要善于驾驭它,合理使用它。
第四要改变教学方法。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对话教学”, 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还有各种各样的“高效课堂”模式、“智慧课堂”模式、“卓越课堂”模式,虽不能完全照搬,但那里面确有教学需要的营养。合理地借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做到了“内圣外王”,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甚至于成为一位名师。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