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有一天,我的中心来了一对母子,孩子大约4、5岁的样子,表情很拘谨,一直是小心翼翼的看着他的妈妈。孩子的妈妈呢情绪比较激动,似乎很烦躁。进来后,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淘气,总是问这问那的。有时候,自己正在做着家务,他也不看架势,也缠着问这问那。
我说,哦,是吗。是不是有时候你的心情有些烦,面对孩子的问题就没有心情回答。是吗?而你的心情好的时候,又能够和孩子说很长时间的话呢?
是啊。这个妈妈说。其实孩子似乎也很不错,还算是比较懂事的。只是有的时候,他的问题太多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难么,你们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烦躁,也会劈头盖脸的冲孩子发脾气呢?是不是也有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情况呢?
困惑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没有问题人就没有可能成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类进步的文明轨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我们如何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怎么样回答这些问题。
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是埃里克森,一位杰出的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针对人的发展,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弗洛伊德)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这八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这个时候的妈妈需要及时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关照孩子的生活需要,满足孩子,让孩子感动温暖舒适。同时以积极的完全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以快乐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建立孩子对于妈妈的信任关系,预防孩子将来出现与妈妈的心理隔阂,防止产生不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坚持经常与孩子保持积极快乐的身体的接触,拥抱孩子。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这个时候的孩子,会通过模仿妈妈的行为,学习生活的本领。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提出的问题缺乏积极的回应,缺乏肯定,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孩子探索学习的动力遭受挫折,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做些他们认为好玩的事情,表现自己的能力,通常也是(妈妈认为)孩子自己的能力做不好,容易造成孩子伤害的事情。比如孩子自己倒热水,拿刀具切割东西等。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这么做才能够保持孩子自动自发的热情和动力,而不至于使孩子退缩愧疚呢?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的回应,肯定孩子的思考行为,肯定孩子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给予答复。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刚才,我们谈到的孩子正处于第二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家帕辛汉姆则认为,天才儿童大脑皮层迅速增厚,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丰富的社交和语言环境,都会让大脑皮层发育加快。父母应该怎样做才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呢?笔者认为,除了给予孩子充足的营养之外,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顺其自然。所谓顺其自然,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玩他们喜欢的玩具,做他们喜欢做的游戏,干他们喜欢干的事情,同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使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不脱离社会期望的方向。具体来说,大脑发育需要刺激源丰富的环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大动作: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让他们走、跑、跳、攀爬。
2、精细动作: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画画,做手工,干点穿针引线和择菜一类的家务劳动。
3、适应能力:让孩子学习自我照料,自己吃饭、喝水、穿脱衣服、系鞋带、铺床叠被、刷牙漱口、洗手洗脚、大便小便、冲洗马桶等。
4、认知:教孩子参与活动、理解概念、分类排序、回忆事件、数数、加减、认识拼音字母及背诵少量琅琅上口的诗歌。
5、语言沟通:教孩子正确使用单词和短语,遣词造句,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说明白。
6、社会交往:孩子要学会和同伴交往、合作,互相帮助,要学会了解自己,理解别人。
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做才是合适的呢?
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般而言,孩子的问题都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生理健康知识;同时还有一些涉及礼仪方面的问题;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情绪化的问题。
常识性的问题比如: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啊?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
花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
人怎么会到电视机里面?
人为什么要吃蔬菜?
爸爸为什么会有喉结?
妈妈的咪咪怎么哪么大?
为什么男孩子能够长鸡鸡?
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尿尿?
……………..
面对孩子的问题,一般情况我们作为家长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照顾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能够使孩子听得的懂。而对于生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性的问题时,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倾向于回避的。这是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现在西方人主张把这样的知识告诉孩子,中国的文化传统下,我们家长耻于谈性的话题,尤其是对孩子。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明白对于孩子训斥是错误的,回避不答也是不科学的。哪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即搞清楚事件的背景。观察孩子的行为和问题的关系,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找背景动机,看孩子有什么困扰需要解决,然后再回答。
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是个女孩子呢?
我们就需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这样问,我们可以说,我们孩子多棒啊!动脑筋想这样深刻的问题了。你觉得做女孩子好不好呢?
孩子说,不好。
哦,为什么不好啊?
不能站着撒尿。
背景是孩子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子,可以象男孩子一样神气的撒尿。那末,应该怎么回答孩子呢?
是啊!孩子说的很好,可是女孩子能够穿(在东购买的)漂亮的裙子,戴蝴蝶结啊。***在看你的衣服的时候,那眼神可羡慕了。
“妈妈怎么又洗衣服呢?”“爸爸怎么又要上班?”
孩子是要知道妈妈为什么洗衣服,爸爸为什么要上班吗?家长会怎么回答呢?
例,爸爸上班领了工资,才能够买衣服给你。
那末,爸爸还是上班好。
不去上班,就不会买东西给你了。
分析:在妈妈的潜意识里爸爸工作是为了养家。这样的回答容易刺激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引导孩子孩子注重物质的需要;可能使孩子厌恶上班工作;会使孩子受到恐吓。
背景:孩子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自己玩。怎么回答比较好呢?
爸爸在单位领导很喜欢他。
爸爸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
而且,爸爸工作了,就有能力让你更加快乐幸福的生活,给你你喜欢的东西。
回答孩子问题的原则:
1、 对于孩子的问题保持惊喜和积极的关注;
2、 积极回应;
3、 保护激发孩子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
4、 引导孩子树立遇到问题自己思考,自主解决的观念,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5、 延迟满足(回答),培养情商,坚韧的耐力;
6、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7、 培养孩子的分享快乐,分担的责任意识;
8、 让孩子感觉到,享受思考的快乐。【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