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识教育的基础:学会理解孩子

(2021-12-16 17:50:10)
标签:

家庭

教育

孩子

分类: 家庭教育

我们所说的“赏识教育”的“识”就是认识、了解和理解的意思,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对方,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欣赏。从某种意义上,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就谈不上赏识了。

赏识教育的基础:学会理解孩子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观察的话,往往并不能完全了解。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要了解你的孩子,首先应该从时代背景人手。

不管孩子好与环,他们对时代的反应都很敏感,形成了这一代人的意识。现代的孩子与父母小时候具有不同的意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两代人的意识差异是相当大的。因此,有许多大人发牢骚说:“对现代孩子的想法怎么也搞不清楚。”

这是个大问题,不能以“搞不清楚”就完事大吉了。一些父母将与孩子不能很好地交心都归结为“感觉的不同”,从而也就放弃交心的机会了。

父母小时候所处的环境,正如歌词中所描写的“追逐山丘上的小兔,钓河中的小脚鱼……”那样,是一种自然环境。但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是用钢筋混凝土和塑料加工成的,是一种离孩子很近的人造环境。这种环境的不同带来了两代人的意识差异。

又如,我们认为电子计算机某些地方是建立在算盘基础上的,而现在的孩子直接操纵电子计算机,认为它与算盘无缘。这种不同似乎是产生意识差异的原因。

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就会使人们感觉到孩子们的设想都是超越现实的空想。而实际上,孩子们既不会特别“超越”,也不会随时代而跳跃,而是具备了与那个时代相适应的意识。

退回到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您敢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

10岁至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到了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岁至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但是,代际冲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它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

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当您不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关系极容易雪上加霜;而当您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都会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父母与孩子们在时代意识上是不同的,这一点用不着担心,也没有必要与他们具有同样的意识。不过,应了解孩子存在的意识状态。

现在的孩子对什么关心或感兴趣呢?关心的程度又如何呢?你对此又了解到什么程度呢?这些问题弄清楚的话,就可以知道干扰孩子意识发展的是什么?同时还可以知道孩子们具有怎样的时代意识,这些意识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要了解孩子,应该从孩子的心态成熟度开始。有两种错误的思想阻碍了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和了解: 一是低估了孩子; 二是高估了孩子。

别以为孩子永远就是孩子,别以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只不过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看着我们做傻事罢了。 但是,有时候我们却拔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属于孩子的心情和情绪不能充分理解。这种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

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床上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关儿童心理学书籍里,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起点。

父母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孩子尚未激化的情绪,如小烦恼或不高兴,并把这些消极情绪作为密切亲子关系或教导孩子的机会。他们能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同情,即使孩子有错,也能理解错误背后的情绪。而且,能对孩子情绪不好时的行为加以明确的限制,就是说,理解但不放纵。感情指导型的父母懂得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是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懂得与孩子沟通是进行家教的基础。

如果孩子真能撬得起地球,我们不妨给他们一个支点,何必吝啬、固执?这个支点就是理解。 教育专家关鸿羽为父母们介绍了通向孩子心灵的两条捷径:理解孩子,了解他们心理;学会心理换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就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