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实施柔性管理策略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通常我们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这样师生关系就成为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性质受到忽视。这样形成的师生交往的基础就是知识的传授,是知识把教师和学生联结了起来,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格相遇退到了一边。师生之间并没有发生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双方并不是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在教育中发生沟通,教师总是戴着知识权威的面具,而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的情感体验。反映在班级管理上,采用的是以强制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方法,以致忽视学生的尊严、无视学生的情感、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事实上,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一种“生活关系”,它反映了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这样师生关系就不仅是知识赖以传授的条件,而是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也就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随着学生主体意识、自主意识的普遍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不再普遍认同一个标准,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价值评价,他们渴望尊重,呼唤理解,因而班级实施柔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柔性管理则是指班主任在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通过师生在精神上的理解和沟通,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班主任可通过以下策略,实施班级的柔性管理:
一、 理解学生,平等对话
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交往中,对话和理解构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我你”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各方并不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对象,而是看做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的“你”,师生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亲临在场的。在这个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谈、相遇,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以及知识等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都参与到“我”与“你”的对话中,双方都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为此,教师要走出“师道尊严”的误区,和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抛弃自己的成见,真诚开放地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点发展,留意他们的丁点儿变化,喜悦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信任和鼓励。还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敞开心扉,学会倾听与包容。初中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希望借助外力,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希望老师能明确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作为老师,应用真诚的爱心因势利导,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执行老师的指导职能。对学生不求全责备,允许其犯错误。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要宽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想想,多体谅。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评价学生,教师不可妄下断语,应坚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应善于发现优点,多看学生长处。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而是将心比心去包容、化解、引导、教育他们。
二、 运用人格魅力,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的高尚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端庄高雅的形象,整洁美观的服饰、文雅得体的谈吐,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建立在信服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接受而内化为某种动机,从而发挥作用的。学生崇敬具有高尚品德的老师,自然信服他讲的道理。
三、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积极性
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都有受尊重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学生做出成绩后,如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推动力,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集体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荣誉激励的时候,管理者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从心理发展过程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自律期,他们一方面用审视的目光观察别人,同时,也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果遇到不公平的评价,就会产生巨大的受挫感,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管理者,在自己的行为、态度上要做到一视同仁,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评价,让学生没有不公平之感,心服口服。
四、 主动参与,自主管理
班主任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参与班里的每项活动。班里的每项决定均交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如班干部挑选,奖励或处分决定,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班里的纪律、出勤考核等,均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如何处理。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定范围,而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达成共识。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关心班级荣誉,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为班级争光。
当然,自主管理不等于放纵。在班级的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只是将管变为导、将绑化为疏,做场外指导,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而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