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的50个教子智慧(1-5)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前言
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将来能够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每个父母的期望。于是家庭教育便成为现代父母的热门话题。
家庭教育是两代人的事。首先是教育家长,其次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尽管认识自己很困难。只有不怕认识自己,才能面对自己,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实自己,再重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这样家庭教育才会面目一新。
鉴于此,本书选取了50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用寓言故事诠释深奥的教子哲学,配以最新的现代教育方法,替代那些空洞的长篇大论和乏味的教育原理。在轻松的阅读之中,点醒父母教子的困惑。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拿起这本书看一看,想一想书上所提到的问题,可能就会改变你在过去形成的那些习惯和方法。如果你能接受我们的办法,那么你的孩子从此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按照你的心愿去完成你要他们做的事情了。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为人父母,可贵者在于发展孩子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不怕挫折,勇于挑战,在社会上能尽其才,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读完本书,再结合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相信你的孩子在你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成材、成人。而你也将成为一个自豪的家庭教育家,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智慧1
黄昏的时候,公鸡和猫头鹰碰头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争论。
公鸡说:“这是确确实实的,天上那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天气一下子就暖和了。谁都感觉到,它是能够发热的。”
猫头鹰说:“你的说法毫无道理!我以亲身的体验打赌,那个发亮的圆圆的东西一出来,只觉得冷凄凄的。它一点也不发热。”
公鸡说:“发热的。我已经试过不止几十个早晨了。”
猫头鹰坚持道:“不发热。我每天开始活动的时候,一次都没有感到过它会发热。”
他们一个说的是太阳,一个说的是月亮。
教子智慧:
片面产生主观,而谬误又常常是跟随着片面和主观而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及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常把孩子当作手中的泥人,认为想把他捏成什么样,他就应该成什么样。现代不少中国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教子观的影响,也认为孩子是我生,是我养,他就应该听我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设计发展方向时,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明明喜欢学习天文知识、喜欢锻炼身体,家长却硬要孩子去弹钢琴去搞摄像,并且为此,他们不惜工本,置办诸如钢琴、相机之类的高档品,然后请专家向孩子“传艺”。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即浪费了金钱,又浪费感情,并且还委屈了孩子。
因材施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就是尊重个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即使同卵所生,其个性亦存在着差异。父母应像根雕艺术家那样,根据不同材料,就其形其势,注入艺术的匠心,将它们雕成各种各类、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把不同个性的
孩子,培养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
教子格言:
轻率地对孩子们下断语的人,是往往会判断错误的!这种人反而比孩子们更加幼稚。
——卢梭
智慧2
爸爸和儿子一同来到谷场中,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爸爸说:“那是黑豆豆。”儿子说:“那是黑虫虫。”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壮。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
教子智慧:
这种不讲道理的父亲真是可笑!
父母培养孩子大多是让孩子懂道理,会做人,将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有些父母却不跟孩子讲道理,认为孩子小,懂得什么道理,只有棍子、拳头才能让他记住他应该记住的事情。这样做对培养孩子成长并没有好处。
教育孩子采用暴力手段,往往会使孩子盲从,有时孩子吃了苦还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即使知道父母是为了什么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错,如果长期下去,孩子会失去正常人的人格,将来也会用暴力去对付别人。
其实,孩子虽小,也知道事物有“好”、“坏”之分。因此,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让他懂得做人的原则,那么他会变成一个懂道理的人,相反如果对孩子实行专制式的教育,会使他不知道什么叫做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不讲道理,孩子也容易不讲道理,甚至对父母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许多孩子对父母进行反抗,不能不说就是父母对孩子不讲道理的教育造成的。
教子格言:
压制是一种坏方法,因为它从未真正成功过,而且父母和孩子还因为它会心理失常。
——罗素
智慧3
一个牧羊人,带着一群羊在离村庄很远的草原上吃草。
这个牧羊人喜欢恶作剧,经常向村人大声求救道:“狼来了!”村人三番两次匆匆忙忙赶来,发现受骗以后就很生气地回到村子里去。
有一天,真正的狼来吃羊了,牧羊人大声求救,但村人以为他又和前几次一样恶作剧,就不予理会,结果牧羊人所有的羊都被狼吃掉了。
教子智慧:
这就是随意说谎的坏处,而在教育孩子时,如果也是随便吓唬孩子,而不进行真正的惩罚,那么下次的话语便起不到作用了。
孩子犯了错误,表现出可怜兮兮的样子,可以听见父母对孩子经常这样说:“只这一次,下不为例。”“今天原谅你。”父母一时心软,处罚的事就会半途而废,或允许孩子拒绝处罚,或在孩子犯错误时,故意佯装没有看到……然而待到下次孩子再犯错误时,精明的孩子会用另一种方式央求你破戒,这样向孩子让步,想让孩子日后能确实遵照规定行事,就甚为困难了。这不但妨碍了原本不难的管教,而且会令孩子更加放纵。
对于说得太多却无行动的妈妈,孩子便得出一个结论:妈妈的话可听可不听,因为不听不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不论父母在平时有多么和蔼,都会坚持管教原则,有奖有罚,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这才是对他们的真爱。
父母以威胁的口吻告诫孩子:“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但始终不曾真的执行自己所说过的话,这一如“狼来了”的故事,假消息听得多了,便不会理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吓唬人,并不相信会付诸行动。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教好孩子,还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时父母有令不行的原因是不想和孩子争下去,想把事情快些完结,好继续做自己的事。然而越是不想找麻烦,以后麻烦就越多,因为这次你没有坚持自己的决定,下次还会争吵,你还会改变主意。父母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孩子不尊重他们的决定。
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如果你不忍心看到孩子受到严厉惩罚,在当初警告时就必须考虑此项惩罚是否适当,因为话一说出来,就须落在行动上。6岁以下的孩子不宜使用“罪有应得”式的处罚,这易使他产生深重的罪恶感,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孩子6岁以后,已逐渐养成道德观念,合理惩罚可以使他心眼。一个较大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东西,你可罚他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一个新的作为补偿。有时罚孩子坐在一张专用作处罚的椅子上,为时数分钟,其效果也不错。
教子格言:
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要知道小孩子知识薄弱,以父母之言为言,以父母之意为意;现在他们俩意见不对,互相吵嘴,那么使得小孩子“无所适从”了。
——陈鹤琴
智慧4
蛇和螃蟹住在同一个地方。螃蟹对蛇非常亲切顺从,可是蛇却经常恶意欺负螃蟹。螃蟹常劝蛇要诚实、温和,但蛇始终不肯听从。螃蟹非常生气,就在蛇睡着后,偷偷地把它的头剪下来,结果蛇直直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螃蟹见此情形说:
“伙伴啊,你应该是在我忠告你的时候就直起身子来,而不是死后的现在,如果你早听我的话,就不至于死了。”
教子智慧:
从这个寓言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礼貌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形成了重道尊德、崇尚仁礼孝长爱幼、谨言慎行等礼貌与礼仪规范。不少家长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祖宗,惟我独尊,不懂礼貌。因此,礼貌、礼仪教育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貌是人们合乎社会规则的谦虚恭敬表现,它是通过动作与语言来体现的。因此,家长既要让孩子懂得“应该”有礼貌,又应让孩子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礼貌。
就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而言,随着交友关系的扩大,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周围人家的孩子,如果说粗话,在语言表达上有错误,都应该加以纠正。
从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孩子越来越活跃。家长必须使孩子学会在各种场合采取适当的态度,尤其要使孩子充分意识到,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不给人家造成麻烦”。如果没有大人指教,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易发现“自己的举止给人造成不快”等毛病的。
要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就要对他们的举止行为制定一个准则,并严格执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忍孩子的傲慢无礼、粗鲁庸俗。为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制定一张日常行为评价表,表中列出各项你认为孩子应该好好执行的日常行为准则,比如:准时、彬彬有礼、吃饭时行为得体、不打断别人说话、常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耐心排队、体贴照顾别人等,并给每一行为打分,打分标准从1分到5分。如果孩子的得分偏低,那你就应该通过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来培养孩子讲礼貌。
教子格言:
要是你想达到你的目的地,你必须使用温和一点的态度向人家问话。
——莎士比亚
智慧5“名流”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山谷里有棵树对自己的处境很不满意,埋怨天公为何不让它高高挺立在山顶上,如果那样,该有多神气啊!
它的怨声使造物主感到烦腻,这位主宰世界的神灵对它说:“好吧,就按照你的心意,改变一下你的环境。”
造物主指示山神,让它把峡谷变成高山。转眼之间,这棵树一步登天,直插云端,起起伏伏的山峦都降到了它的脚下。这棵树心满意足。
突然间,不知是什么原因,造物主突然对森林大发雷霆。它命令风神扑向森林,让狂风对草木任意蹂躏。森林在狂风中挣扎着,树叶纷纷飘落。一些大树被折断
话音未了,这棵树被连根拔起,一头栽倒在地,永远不能再站起来。
教子智慧:
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地位和荣耀,而要看看是否合适于自己。许多父母从孩子的幼儿时期起,就为孩子设计未来的蓝图。什么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还有什么长官,眼睛只盯着社会名流的群体。这种盲目追求“名流”的做法,对孩子的成材是没有好处的。
应该承认,社会存在差别,诸如官职有大有小,职称有高有低。一般地说,这就决定了人的贡献的大小和随之而来的物质享受。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就是说,在社会竞争中,人总想占上风头。所以,便有了士兵想当将军、职员想当老板的念头。
追求名流,是指让孩子将来有出色成就,而出色的成就就需要有名流的本事,人们一般把高学历和机遇——社会机遇或人际关系带来的机遇,视为成功的前提。
追求名流的目的不外乎是让孩子将来为人类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或是有较高的物质享受,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有人喜欢虚荣,光宗耀祖就是古时候父母让孩子追求的目标之一,而父母在子女成功以后,自然也会跟着沾光。
如果父母追求“名流”,目的是让孩子对社会有较大贡献,那是正确的,如果为了私欲——不管是那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看了这则寓言以后,作为父母的就要量体裁衣,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干大事的材料,否则无情催逼也白搭,到头来,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一事无成。
教子格言:
要公正和准确地判断儿童,我们不应把儿童从他们的生活圈子里硬拉出来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应当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
——皮罗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