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磨课的成长之道

(2021-12-06 13:04:48)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李军华

读罢54日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刊发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关于磨课的质疑与回应》一文,感同身受之余,亦心生共鸣。

磨课的成长之道

  课改进入深水区,提出质疑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面对、怎样解决。盲目的“一竿子插到底”或“一棍子打死”,都是有悖于教育规律的。就像磨课与裸课,各有利弊,应当因人而异、因境而异,择时而用、择善而用。作为一名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我得益于磨课的历练。

磨课是实习更是锻炼。对于新任教师而言,磨课是成长之梯。我任教之初,还没有“磨课”这一名词。但为驾驭课堂,我每次备课都要反复修订设计;上课要试讲,几次让老教师提意见;有时为发准音,对着镜子反复地练;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几种预设,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默记于心;为了解学性,先试讲再重上……几次三番,上得多了,磨得多了,自然就有了驾驭课堂的本领。

磨课是量变更是质变。正如蒋老师在文中所说,“磨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备课——试教——推倒——重来四个步骤中循环往复……如此磨课的作用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成就了上课教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参加过市区级的优质课评选,执教过研讨课、示范课,每一次准备,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磨课。有时候也感慨:上一节公开课,不知要掉几斤肉。但仔细想想,反复的磨课,不正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一,观念会转变,由最初的备教材、想设计,转向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由教向学转变;其二,教法会转变,初次备课的“厚重”,会在一遍遍的试教当中变得“薄”起来,教学由复杂转为简单;其三,成长会转变,当上完研讨课、公开课,我会思考带给了师生什么,我又学到了什么,想到这些,定然会觉得,这样的磨课很有意义,它服务了自身成长,也服务了学生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管是磨课,还是裸课,让我们辩证地看待,合理地运用。当新人走上讲台,当我们面对教学问题的时候,不妨借助磨课,反复练习打磨,磨出思想,磨出感悟,也磨出成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