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尽量直译
标签:
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与洪宗礼先生商榷《马说》中的两处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按照清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字翻译要求,直译能够做到“信”,对“达”“雅”要求影响不大。“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信”是文言翻译的起码要求,一个不可“信”的译文即便文采斐然又有何意义?所以,文言要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在直译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想当然的意译。
直译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语。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4页注释对“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一句翻译为“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这种翻译有两点不妥:
1、忽视古代汉语状语后置的常识习惯,没有进行适当调序。古汉语中,修饰语(尤其是状语)后置现象比较常见,翻译时应该注意将顺序调整为“只于奴隶人之手辱”。
2、该注释对“辱”字作了单字解释,解释为“受屈辱”,这是正确的,这个字是被动用法,然而在译文中却没有体现。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译文推断字的意思,极有可能将“辱”字解释为“辱没”,这种解释在评卷时必然要被扣分。
将句子翻译为“只是在马夫手里遭受屈辱”,句子通顺,字字落实,要比“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这种翻译要科学、可信。
教材第14页注释对“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句翻译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这种翻译同样没有注意状语后置这一常识性的规律。可信的解释应该为“在马厩里同普通马一样(悲惨地)死去”。
意译光注意“通顺、流畅、好懂”,有时却让人难以置信,甚至会误导师生,还是少用为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