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变革创新过程中永远的时代要求,而新课程倡导的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教师依托集体在团队中共同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教师“同伴互助”的含义
教师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同伴互助产生于美国,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尔斯首先提出了“同伴互助” 的概念,他们认为: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有效开展同伴互助的方式、方法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基础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将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对话、协作和帮助。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可以探讨出以下一些有效开展同伴互助的方式、方法。
(1)、专业对话型互助
专业对话是指教师在专业领域对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切磋研讨,对一些问题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专业对话是借助他人力量和团体力量的较好形式,研究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对话的过程实质也是一种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教师进行最多的是校本专业对话,专业对话的方式主要有:
信息交换,经验共享。通过信息发布会、读书汇报会、专业理论探讨会、经验交流会、沙龙会谈等形式, 教师彼此交换信息,提高认识,借鉴经验,反思教学。
专题研讨,探索规律。举办各类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围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种意见和看法,丰富彼此的思想,共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策略。
学习教育理论、阅读教学书刊与同行对话。教师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钻研专业期刊杂志,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与崭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拓展互助时空,展开网上对话。各级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网上论坛,教师个人博客,名师讲座、网上观、评课等,为教师广泛合作交流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2)、教研协作型互助
教研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教研任务,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助、合作、互补共生中逐步成长。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当前校本教研活动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活动流程一般是“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反思──资料保存”,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交流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交流教学设计,集体会诊优化教学思路,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充分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彼此围绕相关信息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互动反思
但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有限的,而让教师群体共同反思教学实践,就有可能整合智慧,拓宽思维,触及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指不同教师在同一年级内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不同的思路、结构来设计,最后进行公开教学,展示风格各异的教学流程。
一课多研
一课多研是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主要形式,“一课多研”是以自我设计实践同伴互助提升反思加工实践三个环节开展实施的。
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大致按照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等环节进行。重点研讨课例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研讨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技术的运用,研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案例研析
教师拥有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学实际事例,却并不擅长于理论研讨,教师通过文字来描述教学过程,反思得失,提炼观点,沉淀思想,形成教学案例,可以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探究教学规律。
课题研究
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还体现在课题研究上。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教学案例的研析,是进行教学专题研讨后把经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
(3)帮助型互助
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教师与专家对话,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等皆是帮助型互助,达到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在同伴互助中的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三、有效促进 “同伴互助”的策略
1、培养同伴互助精神, 增强合作研究意识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同伴互助”的内涵和意义。
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
2.营造同伴互助教研氛围。
创设开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完善教师合作的保障机制
树互助教研的典型。
3、搭建同伴互助的活动平台
4.建立利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制度
综上所述,教师同伴互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间不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汇使教师间合作的天地越走越宽, 教师们也在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中学会彼此欣赏,实现了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涤荡、自我发展和专业化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互助中研究,在研究中行进,在行进中提升,是“同伴互助”校本教研永远的追求。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