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尊敬老人谦虚待人的习惯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必要让下一代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同时,尊敬老人的美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品德教养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家长、学校的教育下,认识到了尊敬老人这种品质的重要,于是,我们看到了在马路上,有孩子扶着老人过马路;在公车上,有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相反的例子,有些孩子顶撞老人,取笑老人,甚至用很生硬的态度来命令老人为自己做这做那。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所以,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应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2.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此反复练习,养成习惯。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3.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4.建议孩子多与老人交往,增进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就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谦虚待人的习惯
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会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即使是在提倡“毛遂自荐”精神的今天,谦虚依然不失为一种伟大的美德。持有谦虚精神的人如同持有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行走于社会。一个谦虚的人能学到更多东西。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能认识到学无止境的含义,才能放开眼界,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一个人有才能是值得佩服的,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 谦虚是一项积极有力的特质,可以妥善运用,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不论目标为何,如果想要追求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特质。在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谦虚的习惯,戒骄戒躁,在谦虚中不断吸取知识,不断取得进步。普列汉诺夫是这样说的: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
1.不要过度夸奖孩子。家长和社会对孩子过分的夸奖与肯定,很容易使孩子滋生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一旦这种骄傲情绪产生,再纠正就困难了。
2.经常对孩子讲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尤其是同时代、同年龄的其他孩子的优秀事迹对孩子更具有激励作用。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多事物的优越性都是相对的,我们所拥有的,永远都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谦虚一点。
3.父母要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切不可有骄傲自满的表现,因为孩子极易受父母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