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焦虑,无数可能

(2021-11-20 19:43:2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杨宇飞

新闻回放

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在旁人眼里是优秀的代表,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在网络上,一些名校生却自嘲为“废物”。近期,社交媒体上“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话题屡受热议。在高考、考研中脱颖而出的某些优秀学子,进入大学后对个人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就业集中涌向互联网大厂、国家公务员等职业,“赛道”单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客观上也容易陷入焦虑。

两种焦虑,无数可能

我们为何焦虑?众人纷纷奔向顶峰,前赴后继。山路拥挤,险象环生。倘若失足,则要粉身碎骨;一步落后,便再难以追及。我们总算考入了不错的大学,可越往上,路途越险。

这就是我们的焦虑吗?这就是我们本该拥有的人生吗?哲学家海德格尔或许早有答案,他让我们看到生存和焦虑的另一种状态——他把我们带回“本真”,带回到那个支撑又限定我们的最本己的存在。对每一个本真的我来说,人生不过百年,过后便是无尽的虚无和永恒的黑暗。在这个意义上,对“无”的焦虑正是我们最本真的情感。我们都是孤独的存在者,都要独自面对各自生命的结尾。每个人的生命都像虚无之海上的一座孤岛,我们无法逃避,只得独守寂寥。

正是在这样一个决定性的刹那,我们得以豁然领悟:那古往今来为无数人追求的自由和无限,恰恰源于我们独自面对的虚无。“无”与“无限”,正是一体两面。在死亡这一无法逃避的命运之外,有无数的可能性得以展开。我们独自面对无限可能,独自作出抉择,这决择可以很小,可以微不足道,但也可以是即刻拿起桌边那本搁置已久的书,重新翻开,慢慢品读。

说到底,平日里我们所谓的焦虑,可能不过是一时安逸的借口罢了。我们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地活在别人的轨道里。虚无被它遮蔽,无数的可能被它遮蔽。我们让渡了选择的权力;我们忘了,命运原本属于我们自己。

让我们从那寄身于人群的所谓“焦虑”中走出来吧,去面对我们各自本真的焦虑。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峰,而是无边无垠的绿野。它有无数座山峰、无数片草地、无数的鲜花在开放,四季常新。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如何度日,重要的只在于这是你的选择,无愧于自己人生的选择。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