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经典:打碎了别人家的花玻璃,打破了自家的花瓶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一、拒绝不该有的奖赏,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这样,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可以通过“自主改正点”而顺利抵达“自觉崇高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从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原以为事情划上了“句号”。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夫妇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后,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二、这是对待孩子犯错所采取的最温暖的“惩罚”。 这一类“惩罚”,必将令孩子因为春雨的沐浴而走向真正的成熟,并最终获得人生幸福。
法国人把培养孩子当作一种社会义务。
法式教育在细致严格的同时掺入了温馨而浪漫的幽默色彩。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时,不慎打落书架上的一个花瓶,瓶口被摔掉了一大块。更令孩子大为惊骇的是,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摆设,而是家里世代相传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将花瓶放回原处。
由于每天都会亲自擦试花瓶上的灰尘,所以当天晚上,细心的母亲就发现了花瓶的“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害怕受到惩罚的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然而面对孩子胆怯的眼神和家人疑惑的目光,母亲不动声色地说:“看来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巧克力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贝克纳德,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全是裂缝吻合得几乎完美无缺呢。但请记住,你用的胶水是用于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更强力的胶水,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这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我的小甜心。”
“可是,妈妈,我……”孩子之前那颗叛逆的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此后的日子一切照旧,唯一的变化是,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撒谎时,那三块巧克力就会立即浮现在他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