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成长中的破坏因子与化解策略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在学校教育中,类型多样、复杂多变的矛盾成为了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破坏因子,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影响自身发展。因此,分析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破坏因子,探寻各种矛盾的化解策略,是新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新教师与同事的“矛盾”
作为新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大家庭,同事之间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但教师是一门较孤寂且相对独立的行业,部分老师文人相轻,缺乏合作精神,再加上竞争压力,少数老师甚至把打压同伴作为提升自己业绩的手段,这无疑会给新教师带来心灵伤痛,从而影响新教师成长。
年轻的小林是三年级2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任教该班数学的古老师有十多年教龄,是该班的副班主任。小林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因而事事都听古老师的安排。但日子一久,古老师的强势作风让林老师难免心生不快。在一节语文课上,林老师请语文科代表抱本子,科代表迟迟不敢动,其他同学告诉林老师,科代表被古老师换掉了。林老师心里很不舒服,生气地对被换掉的科代表说:“科代表还是你,我才是语文教师并且是你们的班主任”。全班顿时鸦雀无声。
古老师的强势“越线”让林老师很不舒服。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调整情绪、妥善处理。首先,林老师作为年轻老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年轻人多做事、吃点亏,“碰钉子”都有可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多和有经验的古老师商量,也要多一些自主性,以自己的能力和果敢让古老师认识、了解自己。第三,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林老师可以在课后找个机会和古老师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真诚地感谢古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对班级的付出,诚恳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委婉地表明自己希望拥有一些自主权的想法,也可以告诉古老师,希望被换掉的科代表改正错误以后,可以恢复他的科代表身份,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一定会让有经验的古老师心领神会。
二、新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矛盾”
刚入职的教师年龄一般较小,缺乏工作、社会和生活经验,特别希望得到领导的关爱、宽容与指导;而学校领导面对众多教师,难以时时处处满足每一个教师的心理需求;再加之工作繁杂和行业竞争,学校领导更多关注学校发展,难以对每一个教师进行具体指导。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工作业绩常常抱有高期望,缺乏对新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感受的关心,这就会造成部分新教师时不时产生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工作失教、心态失衡的不良情绪。
从一年级的“新生入校”到二年级的“家长开放日”,再到三年级的“成长经历记录片”,这是学校每年家校互育活动的主题。今年轮到三年级老师做成长经历记录片,三年级全体老师和学校领导聚在一起开会商量。小王由于是新教师,从没做过这项工作,感到特别棘手,于是在一阵沉默后率先发表意见:“为什么要做这些,老师每天的工作还不够多吗?我不会做。”此话一出,其他老师也开始附和,有的老师也在小声抱怨。主持会议的领导很不高兴,狠狠瞪了一眼小王,嘴里咕噜了一句:“你算老几?做不做随你”。然后宣布散会……
学校领导希望丰富家校互育活动,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于是开展拍摄“成长记录片”的活动。而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还要开展这项不熟悉的工作,所以心存抱怨;但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记录关爱学生的成长也是教师的工作之一,配合学校完成这一工作是理所应当的。
作为新教师,应该更加智慧地处理这些问题,与学校领导实现最大限度的意见统一。首先,作为新教师要学会沟通,让自己的表达被领导接受。即使对学校工作有意见,也没必要当着众多教师的面发泄而让领导下不了台,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在一个更恰当的场所,用一种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向领导诉说。其次,如果学校的方案确实不合理,可以多给学校提建议,让学校领导进一步确认活动的可行性。如果学校的活动方案是正确的,教师就必须执行,并根据本班实际创造性地实施。第三,多请教上个年级开展过该活动的老师,进一步明确这一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明晰此类活动的具体做法。
三、新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
学生的成长环境应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打造,新教师的工作尤其需要家长的鼎力支持。但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一旦出现问题便对教师无端指责;有的家长对教育品质期望很高,对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充满了质疑:新教师能上好每节课、能当好班主任、能关心好自己的孩子吗?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新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一天早晨,一位陌生的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师办公室,说道:“我是学生王涛的爸爸,哪位是苟老师?”苟老师皱了下眉头,冷冷地回应了一句:“哦,王涛爸爸,三年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哈!”中年男人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平时没有时间,今天我拉货的三轮车都还在校门口,我就进来了,但愿别被人偷走了哦!”苟老师让他坐下,开始翻阅小涛所有的作业本,将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逐一告知家长,家长一声不吭,机械地点着头。半个小时后,中年男子才咕噜了一句:“我们农村来的咋个管嘛?他天天都在学校还是这个样子!”苟老师有些着急了,从孩子说到了家庭教育,从家庭教育说到社会问题。家长也坐不住了,突然“嘭”一下站起来说:“老师,不要说那么多了,娃娃在学校就是学校的事情,我是交了钱的。”说完夺门而出。
要解决事情,先要解决心情。纵观整件事,老师认真负责,邀请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学生问题,家长从开始的被动配合到遭遇诸多问题的困扰,最后很有情绪地对待老师,并与老师产生了矛盾。反思苟老师的言行,在和家长沟通中,需要改进方法,消除抵触情绪,热情、善待、理解、尊重家长,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案例中的家长告诉老师:他工作忙,三轮车还停在校门口。老师要首先解决家长的这一“急”,老师可以和门卫核实三轮车的安全问题,让家长打消后顾之忧才能心平气听老师讲事情。其次,家长来到教师办公室,在陌生环境里心理压力较大,心情很难放松,老师一定要热情相待,在言行上善待家长,学会表达与倾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第三,问题学生的家长知道来学校意味着挨批评,娃娃问题多,自然就会着急上火,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应适时和家长拉近关系,告之家长别着急,关键是要为解决这份“急”做哪些工作。打消家长心里的抵触情绪,从而让家长说真心话、解决真问题。
四、新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新教师刚从学生变为老师,缺少实践经验,面对很多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这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失落,久而久之发展为对教师的不尊重。新教师会因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权威”和良好形象而失去工作的成就感。
一年级入学时,班里的孩子王XX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成绩,语文考试不及格。刚开始时,老师非常着急,一次次地请家长,不但一点不见成效,孩子的厌学情绪反而越来越明显。初春的一个早晨,老师来到教室门口,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王XX在自己的座位上撕扯着语文课本,嘴里还念叨着,“老师天天请家长,我把书全撕了,再也不学语文课了!”看到这一幕,老师心里难受极了。
教育是“慢”的事业,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不能盲目着急、胡乱批评,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案例中,该生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内心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因而产生了叛逆行为。要化解这一矛盾,教师应用关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当面对王XX的厌学与反感情绪时,要理解和尊重他,改变策略进行正确引导。如老师可以走到孩子的座位旁,弯下腰把撕碎的语文课本一张张地捡起来,然后花时间把它拼贴好;再敞开心扉和孩子交流,用真诚换取真心。
总之,新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影响新教师成长的外部破坏因子很多,理性对待,妥善处理,无疑可以帮助新教师缩短成长周期。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教师的很多困惑与困境来自于自己。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的新教师,过去享受的是优越的社会角色定位,受到的是单纯而正统的学校教育,所以缺乏对教师岗位和职业的深层次认同,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对教育对象和教学过程的完整了解,更缺乏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容易陷入成长的纠结与矛盾,这就要求新教师克服各方面困难,在矛盾中学习,在化解矛盾中成长。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