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博物馆”要给基础性作业留有一席之地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吕建
脑洞大开的陶艺作品,印着吐槽内容的杯子,十多万字的小说……这些都是杭州凤凰小学的学生作业,被藏于新设的“作业博物馆”。“在‘双减’背景下,避免机械式作业,将作业活化是当务之急,‘作业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能推动老师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该校副校长表示。(10月28日 澎湃新闻)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开设“作业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推动教师提升作业设计水平,是“双减”之下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业既包括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也包括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但就该校的“作业博物馆”来看,创新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占大头,鲜有抄写整洁的语文作业、解题正确的数学题等基础性作业。如果其他学校盲目跟风,可能会带乱作业“节奏”,误导作业研究方向。
其三,过度过量布置探究性、创新性、综合性作业容易造成“增负”风险。2018年12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提出,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作业即作品”的作业观值得肯定,但若把握不好度,在落实过程中很可能走偏,导致作业超标、超量,甚至会演变成家长的作业。
从报道情况看,“作业博物馆”的藏品更像是学生的优秀创新作品,叫“学生创新成果博物馆”或“素质教育成果博物馆”或许更为妥帖。
(作者吕建,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张杰编辑,邢梅监制。)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