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课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录过不少课,有些至今还在高师地理系教学法课中作为示范课不断放映,有些微格教学片断已不仅在地理系运用,在其他系(科)也在选用。
录像和电影相似,也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有时也可在后期制作中予以弥补,但毕竟还是不足。
目前仍在流传放映的《日界线》一课是在1980年录制的,其实后来我在贵阳又曾作为公开课讲过一次并也录了像,和第一次在北京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录制的相比已有一定改进,但1980年北师大录制的技术较讲究,效果也较好。
记得最初决定录这节课是因1978年开始使用新编初中教材时,大家反映教材难度大,市教研部组织部分教师主讲教材辅导,于是约定来听我的课,正赶上要讲《日界线》。这是第一次通过设计教法确定这节课的讲法,对于20多行、500多字的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决定不用课本上利用环球旅行拨表的引入办法。因为学生没有体验,而确定用转动地球仪一圈就是一天、但如没有一个固定标志作参照物即不好计算圈数(天数),这样用两个地球仪对比(其中一个有标志)解决了日界线的由来问题。然后又提出在哪里标出界线最为合适,由于开始复习旧课时提出过“当中时区12点,东、西十二区各是几点?”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想到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差一天,所以把日界线确定在这里(即两个时区的中央经线180°上)最合适。然后再继续问学生东、西十二区的哪一边最先进入新的一天,不是老师讲结论,而是让学生根据转动的地球仪自己观察得出结论,于是学生知道了是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最先进入新的一天。然后轻轻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从日界线开始,先是东十二区,然后是东十一区、东十区……到中时区,再是西一区、西二区……直到西十二区,整个一天过完了而这时东十二区又进入新的一天了。
最后再讲如果运动着的飞机轮船越过日界线时该如何计算,由于在黑板上已画出东、西十二区和日界线,那么在飞机轮船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就增加一天,反之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时就要退回一天。
为了和区时计算区别,我用西增东退而不用加或减的字样,然后让学生看书,说明实际日界线与180°略有出入的原因。
在布置作业时,只布置最基本的内容,对个别难一点的题目,不要求都解决。教研部听过课后,反映良好,觉得难点突破得比较轻松。于是后来就决定录下这节课,并在课后作一简短分析。
很快,1981年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在长春成立时,放映了这堂录像,获得好评,各地教研部门和高校纷纷转录。
其实我对这堂课的内容后来在讲课中还是作过一些改动的,1982年市里教师来听课,我就运用了黄色纸卷围绕日界线以西徐徐展开,让学生加强直观形象,最后围到西十二区后,突然变成红色,使学生在视觉形象上有深刻印象,加深东十二区先进入新的一天的视觉效果。又如在确认180°经线为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后,反复作练习,但不是重复(这里不在什么30日31日上纠缠)。后来又不断对这节课加工,对日界线和时区界线进行对比,特别在计算方法中不要混淆等。所以我在80年代中期录制教学片断和90年代初录制微格教学课时,都和80年代初录制的有所区别了,但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因此后来我说:十年磨一课,保留代表作,要有这样的“精品意识”。
教学是艺术,需要精雕细刻、精心设计,不断完善。
我和年青教师聊天时讲,当你下功夫花力气准备一堂课并获得成功后,要及时总结,把成功的体验和一堂好课的探索过程写下来,这有时比这堂课本身更重要。一名跳高运动员通过努力达到某个高度,却不一定每次都达到这个高度,但通过努力总结经验他有可能再超越这个高度。我们上课也是如此,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讲可能效果不完全相同,或某些地方反馈有不同,你可以不断改进提高。如果明年再在新的班级讲,就应该有所不同,不允许再重复照搬,应该不断创新。把课当作你的艺术作品来钻研,就会获得无穷乐趣,因为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创造,你的每次成功都不会是重复的,它在你前进路程上都可能是一座小小的里程碑。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