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困生”的关键与方法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学困生 |
分类: 班级管理 |
一、优化“学困生”的关键
(一)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权利:尊重他们与人平等的自身权利,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并且给他们创造条件。
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掌握好课堂的教育和管理,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不体罚,不挖苦,不向家长告状,不随意对他们的事下结论。另外,再差的学生也希望教师重视。每位教师都要以博大的爱心呵护每个学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许多教师都会偏爱那些聪明伶俐的学生,对“学困生”则比较反感,如此对“学困生”在心理上的打击会更大,使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失去了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交流,师生为友
“学困生”的心灵是自卑的,态度是颓废、低迷的。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对话交流是沟通的最好方式。也是心灵理解的最佳捷径。课下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和他们谈爱好、谈体会、谈成长,谈话中一定要肯定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观点,使学生感觉你如同他们的朋友,在交流中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交流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学生,进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长处。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能够使人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每一件事情成功的基础。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力量和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勇气。就能发挥个人潜能。优化“学困生”,使他们走出困境。教师就要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坚强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我能行”的状态中认真学习,不断进步。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首先要仔细地调查了解,摸清“学困生”厌学的原因,控制好外因。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坚持到底的工作精神。教师还要有克服自身弱点的勇气,时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败不馁。同时,教师更要挤出时间读书读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二、优化“学困生”的方法
(一)强化学习,消除普遍存在的知识弱点
对于班内普遍知识技能的弱点,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强化学习。如一些农村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特别差,有的不会方法,有的是马虎大意。对此,教师必须尽快帮助学生克服弱点,不然就会对学习新课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班内可采取分组学习、以强带弱互助学习,既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能加强班内的团结。
(二)课下对“学困生”个别补课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方法再多,也很难做到既让大多数学生吃得饱,又让“学困生”吃得好。因此,课上不足课下找,对“学困生”要在课下及时补课。通过补课。巩固了知识,增加了感情,也坚定了他们上进的信心。
在补课时,教师要明白,补课不是把知识重讲一遍,而是根据“学困生”的特点,找准出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加强学生正面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不只是学习差,而且还有不少的坏习惯、坏毛病,有的没礼貌,有的很任性,有的不愿参加班级活动。有的乱扔垃圾不讲卫生,有的从不做作业。有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差。
对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要求他们有始有终。对于一些特别的“学困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能力和知识水平,给他们确立活动目标和具体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心理表现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实现教育的内化,从而提高自身的约束能力。
(四)家校联合,做好学生成长的后盾
教师和家长联合优化“学困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许多“学困生”的学习是令家长无奈和失望的事,感觉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多大的造就。教师要和家长经常见面,向家长讲述孩子的长处,改变父母对孩子的心态,重燃希望的火焰。教师和家长都要以爱心对待学生,不再是指责批评,而是呵护、鼓励和引导。
和家长联合,教师有时会遇到一些水平较低的家长。如一个学生的父母经常打麻将,吵吵嚷嚷,学生在家不能安下心来学习,造成学生放弃了学习。当笔者和塞长商谈在家给孩子营造一个受教育的环境,放弃打麻将的事时,家长却不以为然。所以,教师在优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提高某些家长的知识水平,达到家与校的和谐统一,做好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
总之,优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是一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科学地认识优化“学困生”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用爱和他们交流,用心把他们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不断完善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进。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