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教学反思 |
分类: 教师成长 |
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关照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为负责。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首先要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本身要有发展的愿望,有发自内心的需要;其次要把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在与他人行为和思想的对比中,在讲述自己和他人的叙事研究中,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培养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领悟教学反思真谛,塑造反思型教师
毋庸讳言,教师始终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忽视师生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强调的只是对知识的识记,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经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实现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进行学生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唯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冲出传统教学思想禁锢才能实现。
(1)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它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师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学反思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不再机械地教教材,而是在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之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人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开展行动。
(2)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这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人们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3)教学反思是发展教师的过程。教学反思不仅像原有的教学一样具有发展学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发展教师的功能。因为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因此,教学反思是一个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过程。
教师将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伴随这一过程,教师必然得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新课程自身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合作探究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这些多样性、变动性,给教师们带来很多新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所以,做反思型的教师,就是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承认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回顾,反思所获所失,这是构建教师反思能力的基础,但从普遍意义上说并非所有教师都能达到一定的反思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思能力,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教师在自己的能力结构中必须建构起真正意义的反思能力。
二、开展教学行为研究,通过反思“学会教学”
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他依赖别人制定的教科书、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和标准化试卷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成为课程的“传声筒”。一名教师只有成为自身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它的反思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才能得以强化和提高,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变化、新的发展。而在实践中成功,会进一步激发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由自身行为的反思内化为观念的内省,再由观念的内省去指导、推动行为的优化与情感升华,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行为研究关注的是行为的主体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以改进教学实践,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包括:“计划实践观察反思改进”。其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师在反思研究中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身解放。这种研究方法用于教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于解决问题成效显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运用专家的学术理论,又提炼自己的朴素经验,最终形成其个人行为理论。
三、进行教学对比研究,通过反思实现超越
要想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就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就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观察自我,类比联想的意识要强,经常听同伴的课,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通过对照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借鉴他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使用摄像机录制下来,观看自己的教学行为,会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震惊,对教学中的失误感到沮丧,对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感到惋惜,也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发现不了的问题。录像带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语言体态是否和谐自然,衣着外表是否整齐端庄,举手投足是否得体,板书是否突出重点,结构是否合理美观。教学语言是否清楚、生动风趣、富有条理;也可以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自己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如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得当,是否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是否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找和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尽管通过教学录像可以察觉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改进和完善。
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借助一事物代替它事物的方法,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观念为基础创造出一个新观念。类比的方式很多,通常是直接类比法,即将两个客体或概念做简单的比较。其作用在于把现实的问题情境与另一种情境做简单交换,以便出现对一种观念或问题的新的看法。哲学家培根说:“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类比的信息资源。它跨越时空的局限,使全国各地的教师,不论城乡远近,都能分享到对教学的不同感知和不同做法,这完全可以作为对照反思的靶子,引发反思的意识,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为我们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拉近我们与专家、名优教师和同行的距离,进行网上的在线交流和论坛式交流,随时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将人们聚集起来共同反思。
教师本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将数学的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完美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后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把一些生活中的信息,网络中的热点作为数学课程资源,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参与了社会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引发他们个体的思考,更好地融入了生活。
当然,课堂教学只是本次活动的一部分,活动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形成一些过程性的材料,作为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较强的教育洞察力和教育联想能力,及时捕捉教育信息,把握教育热点,改进和创新教育实践。
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如果仅限于自身范畴内,难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邀请同事、教研组长、教研人员、校长和专家到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并与他们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集体的教学智慧是教师反思教学能力提高的捷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改进需要同事间的帮助,也可以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反省自己的做法和已有的经验,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
四、开展教学叙事研究,通过反思总结经验
教学叙事是教师有意识地叙述发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人,是近期发生的教学事件或是在从事教学生涯中感受最深刻的教学故事,也可以是学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学经典。通过完整详尽的情境描述,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把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通过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并夹杂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有意识倾听别人的反映的过程。通过讲述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让自己的思想得以抚慰,这本身就是反思提高。
教学反思能力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探宝,重新建构教学经验。
教师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持之以恒不断地审视教学的过程,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