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的学习更应讲究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标签:
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扎实基础+熟练技能+良好身心+正确策略=尖子生的成功之路
第一:目标不宜过高,从多拿1分做起。
尖子生的培养重在平时,重在细节,重在积累。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一般来讲不太可能,但是“多拿一分、多对一题”应该容易做到。千万不要小看卷面上的1分,高分与低分,有时就是一分之差。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1分的重要性,定的目标太高,结果实现不了,还打击了自信心。其实只要每科努力提高1分,总成绩的增加就不少了。
如何才能多拿一分、多对一题呢?
第一,要养成清算应得而未得分数的习惯;
第二,要清除屡犯的重复错误和毛病;
第三,克服答题不规范的陋习;
第四,改正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准确、不到位的弊端;
第五,留意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
第六,加强识记,保证记忆题的得分;
第七,训练答题的速度,学会正确合理用时;
第八,提高书写和表述的质量;
第九,注意答题步骤的清晰性、条理性和周密性;
第十,严格遵守题目的要求和答题要点。
第二:重复做题不再错,善于记录得高分
一些学生认为,重复做题没有意义,这其实并不全面。有些题目对自己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关键,这类题目就有必要多次重复去做。
另外,上课时记录老师的“启迪”,做题时记录“实战的心得”,评改时记录老师的订正,都是非常重要的提高成绩的方法,特别是做题时遇到的难点、所需的时间,所犯的错误,这些对于提高自我、避免重复犯错非常有用。会做的题目不会错,不会做的题目要力争多得分。解题要想得快,算得准,写得清,道的明。
第三招:学了、知了、做了还要“拿了”
不少学生“学了”(学了知识)、“知了”(了解了知识),也“做了”(做了习题),但考试时就是拿不到高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任何知识从学习到应用、再到内化为一个人的能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所以学生不要以为“学了、知了、做了”就一定能“拿分了”。“学了、知了、做了”只是量变的积累,而“拿到分了”才是质的提升。
解决“付出却无回报或回报少”的问题,考生要找出自己拿不到分的具体原因,究竟是概念不清的问题、理解原理不透的问题、还是答题不够规范的问题,运用过程中思维的问题,以及表述或方法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就会收获颇丰。
一般来讲,存在这些问题也不奇怪。尖子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只要突破这个“瓶颈”,强化训练和运用,成绩就会提高一个档次。
第四:知识结构化、复习系统化、训练综合化
对于尖子生来说,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化的复习和综合化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要学会把零散知识变成结构知识。考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分辨、归类并总结同类知识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其次是学会将考点知识变成题型知识。考点知识是很抽象的,要具体通过题目才能得以体现。
最后就是学会把缺漏知识变新增知识,把残缺知识变成系统知识,也就是查缺补漏,综合运用。
第五:做好信息搜集也是增分的关键
平时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帮助、指导尖子生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信息、新题型。建立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所收集、整理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信息、新题型的机制和平台。 学生对当前的时事、社会热点要注意了解,在考试时对考题的理解就会有背景知识做依托,有助于全面并深入的分析。要学会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出发,关注他们“可能”会考查的信息,特别是近期的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焦点。
第六:吃好“正餐”,适当辅助
这里的“正餐”指的就是学习以“正课”、“正题”为主。
所谓“正课”,是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存在的上课内容、目标错位现象而言的。比如学生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习题,不但课没有上好,做题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其次是使用适合考试的“正题”,集中精力做“正题”。另外,辅导老师应按照教学计划或者所掌握的最新情况给学生编写参考资料和习题,这些习题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比学生自己找的其他题目更有价值。
第七:找尖子生谈话
找尖子生谈话,不断给尖子生暗示,挖掘尖子生内在潜力,调动尖子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八招:放手让尖子生自主学习
尖子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按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尖子生吃不饱。因此培养尖子生主动找食吃,帮助尖子生找好食吃的能力是做为辅导老师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