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预习技巧:看教材、查资料、做实验、想问题

标签:
生物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有人曾对成千上万名成绩拔尖、学习得法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面对每天的新授课均严格做到如下四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整理(复习)——独立作业。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均习惯于“听课——做作业”这种被动的“两段学习法”,完全忽视了“课前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听课质量低下,完成作业吃力、费时,考试靠临时抱佛脚。下面笔者以七年级上科学第2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为例就初一学生该如何做好科学课前预习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看:看透教材,对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记号。特别对插图、表格、思考、讨论、旁白、探究等更要着重观察。如教材对本节内容的编排是通过练习使用放大镜和观察蜗牛这两个学生活动,从而总结出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教材中有5幅形象直观的精美插图,4个有待学生完成的表格,3处思考及1处讨论。学生们应对以上所有内容仔细观看与品读。
二、查:查找相关的旧知识和课外资料。有些科普知识有必要的话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应事先查找有关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分布,生物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的区别与联系等相关知识作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储备知识。又如初一学生在学习本册第3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时,教材开始有道讨论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外星人”的报道?学习同一章第4节“观测太空”时,有思考与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星座和星星的神话故事。很多同学一时可能答不上来,即可上网查找,第二天课堂上讨论时,就有备而来了。
三、做:自己动手在课外多做一做实验。可在家里就地取材,力所能及地多做一些可操作性的实验。如在预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们可根据以上所查的蜗牛的生活习性及分布的有关知识到野外捉几只蜗牛,自购放大镜(或用老花镜代替),在家里做“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实验,主要观察蜗牛的形态与体表各器官的特点,观察蜗牛是否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分组活动的效率。
四、思:学而不思则罔。看了教材,查了资料,做了实验如果不加以思考,则前功尽弃。如本节课同学们在观察完蜗牛形态、结构及多种感觉之后应及时加以记录。同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材中所列的一系列问题——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呢,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等。此外还要思考一下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有没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因为科学学科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故要多联系实际。如初一学生期中考后马上就要学习月相知识了,因此,国庆长假期间同学们就应抽空观察月相,且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记录观察日期、时间、月相的形状,并看看月相在哪个方位出现,东边天还是西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