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的中部、戴云山西侧,多山少田,美其名曰“九山半水半分田”,是省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也是我市尚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唯一一个县。教师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45岁,甚者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50岁以上,致使出现知识老化,职业倦怠。尤其是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更是没有工作激情和发展后劲。便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基于现状,想要解决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应从师德师风建设、理论技能、校本研究、课程改革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提升和学校的发展。
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
1、通过组织学习先进典型人物师德风范,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促进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县教育部门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模范、三明特殊学校校长黄金莲同志学习先进事迹的活动,倡导教师“我为教育做奉献” 和“忠诚履责,爱生乐教”的师德风范,营造了师德教育良好氛围。
2、通过组织学习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和教师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促进广大教师转变师德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依法从教,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广大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如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通过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规范办学管理,全面落实师德教育与教师个人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职务评聘等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从不自觉到自觉来规范师德师风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育人教书的实效,教师才会“亲其生,乐其道”,学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 加强理论技能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在培训中,我们应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关注教师的需要,教师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分年龄、分年级、分科目确定不同培训内容,坚持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力求使全体教师都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模式,进而推动教师队伍的自主、全面发展。
在培训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醒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引导教师根据所学习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2、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
针对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严重现象,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许多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县把全县初中分为三大片区,以城区三所学校作为龙头校,负责培训、帮带农村20所初中教研、教学工作。重点提升农村教师三大技能:即(1)解读文本的技能;(2)构建课堂文化的技能;(3)教育科研的技能。实践证明这种帮扶培训的做法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大幅提高。
三、加强校本研究开发,挖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度。
校本研究,指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
学校要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针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相应的研究内容,选派相应学科骨干教师出去听取专家专题讲座或各类培训。如新课改下的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困惑,我校连续2年选派4名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中语会组织的“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研讨会。学有所得,教师积极转变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开发者,成为一个对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实践者。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通过几年课题项目的合作研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子课题《初中写作教学的策略及课型研究》。这是语文教学实践、反思的成果。近几年来,我校完成校本研究课题20几项。通过校本课程研究,一批教师迅速成长,尤其是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水更进一步提升。
四、加强教学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效。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已适应不了“五个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2008年,我县选派中小学骨干教师先后到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学校参观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之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一致认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很实在、实用,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我县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先确定6所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尝试。城乡互动、强弱携手,农村教师积极跟进。通过2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学生的“五项能力”得到培养,即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展示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真正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试点成功后实施全县区域性稳妥推进,让教师的能力体现出来,让课堂的生命活力进一步激发出来。新的教学模式让新老教师猛然醒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五、加强校长引领作用,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氛围
1.狠抓学者型专家型校长工程
教师要发展,作为学校的直接管理者——校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对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校长更好地引领教师与时俱进,我县狠抓校长“五关卡”考核,即“读、论、考、议、比”。读,研读教育局赠送的教育专著,如苏霍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论,参加校长教育论坛;考,参加校长教育理论考试;议,深入课堂观课、议课;比,开展“校长示范课”比赛。培养校长成为“本土专家”。校长是学校教学、教研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评价者、引领者。这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触动很大。
2、努力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学校
要想让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校长必须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与研究氛围,让广大教师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固化滞后”为“自我更新”。大力营造“人人讲学习、时时讲学习、处处讲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之间的观点交流、经验互补、理念碰撞,帮助教师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或特色,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不断的扩展,从而为全面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要想让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仅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学习氛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才能使新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如组织开展“同课异构”、片段教学、说课、晒课等比赛活动;组织教师在大田教师博客网站上“校本教研”、“课堂改革”、“学习感悟”等栏目进行切磋,鼓励教师在多种平台交流,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撞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快速发展。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或方法改革的讨论,从而激发了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教师努力朝着“学习型、反思型、专业型、民主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俗话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待七年期”。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长起来的,要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奋斗,要有牺牲精神,有献身精神,有园丁精神,还要敬业和不懈的拼搏,虚心向老教师、名师不断地学习,经过数年的成长、磨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