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儿女50条家庭教育指南(3)

(2021-10-24 22:08:42)
标签:

家庭

教育

孩子

分类: 家庭教育

第二十一条忠告:先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的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教育儿女50条家庭教育指南(3)

对待孩子的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纳,后升华。接纳是前提,孩子学说话时,口齿无论多么不清楚,学走路时,无论多么歪歪倒倒,父母都是无条件地完全接纳孩子。

孩子考试就像当初学走路,一次考咂了,就像跌了一跤,鼓励他、扶起他,他最后一定会走得好的。

但面对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态度出了大问题。

家长要回过头来复习和重修对待孩子学走路时的那一课,越是孩子跌跤的时候,父母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宽容。

但只接纳不升华,就变成了纵容孩子。接纳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保持了自然,这还不够,还要主动升华,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结症,走向成功。

第二十二条忠告: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得了一种怪病:总觉得自己变成了大公鸡,整天躲在桌子下面学公鸡“喔喔”地叫,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最后国王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治好王子的病,重重有赏。一个流浪汉揭了榜,他向国王保证:“治不好,你就杀了我的头!”流浪汉一看王子,两眼就放光了:“哇!你是大公鸡!我也是!”,说着他就钻到桌子下面,王子“喔喔”地叫,他也跟着“喔喔”地叫,王子跳,他也跟着跳,扮了几天大公鸡后,流浪汉和王子融进去了,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流浪汉突然从桌子底下钻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了!”王子也钻了出来:“我不做大公鸡了,我要做人了!”就这样王子的病治好了。

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先融进去、和孩子心灵相通了,好孩子就会被你诱导出来。

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第二十三条忠告: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现在的孩子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心情一好,一好百好;心情一坏,一了百了。父母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根本行不通,那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没人帮他们及时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结。心结有点儿像便密,大便憋在肚子里,几天不排出去就已经吃不消了,更何况是经年累月的心结,越来越多的心结不能及时化解,长期郁结,“硬化”成“心牢”孩子仿佛在自己的心中筑了一个牢房,孩子的心灵在地狱中煎熬,走不出来。

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受伤害,越容易形成心结,甚至走向心牢。研究发现,90%以上成绩不好的孩子绝对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情问题、心结问题、心牢问题。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没有烦恼,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化解孩子的心结,让孩子快乐轻松地成长。

第二十四条忠告: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任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赏识教育“好孩子快乐营”里有一个叫林必成的10岁孩子,大家都说他:“林必成林必成,出口必伤人”,她说的每一句都像刀子,说得你心口疼。老师、父母都拿她没办法。

我问她:“必成,在这里心情好不好?”

“不好!”

我又问:“孩子想不想和伯伯谈心?”

“不想!你讲话老土”

我不慌不忙:“孩子,你身边有没有好人?”

她头一扭:“忘记了!”

“孩子,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你身边没有一个好人,都是坏人?”这时她好奇地盯着我。

我告诉她:“因为你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你心口疼,伤害人,攻击人,搞平衡,对不对?”孩子呆了:“其实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伯伯知道你受了太多的委屈。”孩子一听到“委屈”两个字,眼泪就出来了。紧接着我又问:“想不想和伯伯谈心?”“想!”“想不想跟伯伯交朋友?”“想”......后来林必成成了“好孩子快乐营”里最优秀的孩子。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任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他们是披着狼皮的羊,只要把狼皮扒掉,可爱的小绵羊就出来了。

第二十五条忠告:将高目标转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因受挫而容易放弃;目标要略低些,让孩子体会跳一跳的快乐感觉。

孩子小时候打算盘从1加到100,是全班最慢的。回来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打算盘了。”爸爸于是对孩子的高目标转化为低要求:将要实现的高目标分解为多项低要求的多个小项目。爸爸把从1加到100的每10位的答案写在墙上,孩子每打对10位,全家人都为她鼓掌欢呼,10层全打完,自信心找到了。孩子打完10次,全家人了围着她欢呼10次,自卑,恐惧一扫而空。本来害怕打算盘的孩子,第二天就对爸爸说,爸爸我就喜欢在你面前打算盘。因为爸爸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了,每次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她在爸爸这里找到了安全感。爸爸就给她安全感,陪着她练习打算盘,结果不到1个月,孩子打算盘在全班第20名。于是她又敢于大胆地在全班人面前打算盘了,后来她终于在全班打算盘第一名。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自信、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高标准,高要求”的结果。

目标定得太高,要求太严,容易自尊受挫,容易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就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项目,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

第二十六条忠告:够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却把孩子变成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有位父亲整天和自己的儿子闹闹轰轰,父子没上没下,没大没小。外人看了说:孩子这样教,将来肯定没出息。十几年过去了,谁知道这个孩子轻松考上了清华。别的父母一看傻眼了,都想知道他教育儿子的秘决到底是什么?

这位父亲说:“不是讲不好,是讲了你们也做不到。”他越是不说,那些父母越想知道:“你就说说吧,儿子这一代做不到,用在孙子身上总可以吧?”

这位父亲被逼无奈,说:“我教育儿子的秘决其实很简单,就4个字。在我儿子4岁生日时,我正式和他“结拜兄弟。”

成功的父母大多也是3个字“够朋友”。做父亲的要是都能和孩子结拜兄弟,做母亲的能和孩子拜姐妹,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了。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和孩子不够朋友的父母却把孩子变成了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还不够,还要做孩子的孩子王,在教育的过程中态度平静,坚持原则!爱孩子要爱得有力量,给孩子安全感。

第二十七条忠告:不要白见黑,要黑见白

反正是钻牛角尖,为什么不要教孩子钻光明的牛角尖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美伊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去伊拉克谈判,缓解了冲突。当时人们问他:为什么全世界都看到战争乌云密布,而你却看到了和平的一线曙光?

他说是中学老师的一堂课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当时老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有一个黑点。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说,这么大一张白纸你们没有看见,怎么只盯着一个黑点呢?看来还是黑暗有吸引力。

教室鸦雀无声。

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老师又问:同学们这回又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说: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现在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就是白见黑,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短处和不足上,让孩子在“我是坏孩子”的感觉中沉沦;如果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上,就是黑见白,孩子就会在“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升华!

第二十八条忠告:心中有佛,满目是佛

心中有佛,满目是佛;心中有屎,满目是屎!

苏东坡喜欢跟佛印斗嘴。一天他对佛印说:“和尚,我看你一身黄袈裟,越看越像一泡屎!”说完以后,哈哈大笑。佛印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回答:“施主,我看你倒是越看越像一尊佛呀!”苏东坡乐坏了,以为斗嘴赢了,回家后告诉妹妹。苏小妹听了,肚子都笑痛了:“哥呀,你上当了,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满目是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呢,是心中有屎,满目是屎,看什么都是屎!”

父母在教孩子学说话是、学走路时,能够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就是心中有佛。随着孩子的长大,优点一天比一天多了,可父母却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短处。这时父母心里装的是什么还用说吗?应该装的什么而没有装进去什么还用说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发展中的孩子,凡事发生多往好处想,养成阳光思维习惯!

第二十九条忠告:好孩子,人中人

教育要培养与谐,与周围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的人,让孩子做人中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人有4种:

人下人:是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

人上人:是我好你不好,未来也不妙。

人外人:是我不好你也别好,整个世界乱糟糟。

人中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3种人都不好,教育要培养孩子做舒展,快乐的人中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总结出来的第4种人。人中人的特点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人中人,是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像黄山上的青松翠柏,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展现生命奇观。尊重孩子的生命差异,唤醒孩子无限潜能。

人中人的孩子失败了不会压抑,成功了不会膨胀,懂能人生的智慧,成长的每天都充满了幸福感。

第三十条忠告:不要易变难,要难变易

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孩子是感性的,只要感兴趣,就不难,就是变易;只要不感兴趣的,就不容易,就是难。

孩子为什么害怕学习?因为父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从小就让孩子觉得没兴趣,学习就很难!

在父母高目标下、严格要求下,孩子经常被考试打败,尝不了甜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了恐惧,于是易变难。

孩子现在学英语口语很难,但为什么孩子当初学说话不难呢?因为父母从来没有觉得学说话难,孩子在容易的心态中,学会了最难的口语,这是难变易。

父母还要用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把学习当游戏,和孩子玩学习。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孩子会感觉爸爸妈妈比自己聪明,反而把孩子自学的能力破坏了。久而久之,不但产生依赖心理,更产生了自己不聪明的认识。

父母教育孩子要恰到好处,引而不发。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变易,不感兴趣的,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