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案例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021-10-11 13:34:27)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案例研究

分类: 教师成长

信息时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艺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本职工作,进行自我的不断提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家学者的科研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追求什么理论的标新立异。因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案例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用案例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 案例研究的目的

案例研究应主要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备课组教师集体进行案例研究,其目的是以此鼓励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与以往课堂发生的各种变化,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微小进步,课改中的迷惘困惑等情况共同交流,从而促进教师形成一种善于反思、分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最终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这种教研活动方式,可以达到让教师多想、多听、多问、多做,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人参与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人人做课改实验的主人的目的。

2 案例研究的方式

案例研究活动主要就是课例教研,也就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活动。提供教研的各类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或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更不是评估的“作秀”课。应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课后,就课堂教学情况,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并对此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

3 案例教学的程式及特点

课例教研的程式:提出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

3.1 提出问题

课例教研生命力所在,就是直接面对教室里产生的真实的困惑与需要。从某种意义来讲,一次课例教研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课堂真实问题开始,直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使教研逐渐深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问题发生,需要教师面对并给予恰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真正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内在需要。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就应是自己的教研课题,但并不是每一个教研课题都能成为课例教研的课题。前提条件应该是教师持续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带有典型性的真实的教学问题时,才能将其作为课例教研的问题。

3.2 合作设计

在课例问题形成之后,需要备课组全体成员参与研究。首先应通过查询资料,进行自我细致而全面思考。在备课组教师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与备课组成员,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的交流沟通,还需要与教学研究人员的对话研讨,同时需要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触发每人的教学灵感,从而达到集体智慧的最大化。再以此为基础,找出本课题的执教者。在课题组集体备课中,由执教者说明自己教学设计思路,并解释这样设计的原因,教研人员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设身处地谈如何创造性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有什么需要,怎样点拨等。所谓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合在一起,口是心非,个人打自己的算盘,而是合作者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谦让、彼此接纳。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分享。

3.3 教学行动

教师在执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紧扣课堂教学实际,强化突出实用性,杜绝表演,决不能把追求所谓的“热点”作为目标,更不去追求什么理论的超越。同时,要突出个性特点,不要企求完美,不去迎合他人口味。教学设计是上课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根据课堂教学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来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设计”,不能墨守设计,要在既注重“预设”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教育智慧,更注意“生成”,注意矛盾的统一,从而获取立足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与感悟。

在课例教研中,有时为了切实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使研究达到深入,同一教学课题,应该多层面多角度多次上课。每一次课,都应该是在上一课研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为了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有多人上同一课堂的课,以此进行比较研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渠道和有效办法。

3.4 对话反思

教学行为完成之后,还应当集中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更深入反思研讨,即对话反思。在对话反思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参与氛围,让备课组每个成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引发教师思维碰撞,使思考更加深入,从而提升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