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与评价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和探索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无数次的听课评课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评课的“声音”过于单一。在各种评课或研讨会上,几乎都是专家、教研员的“一言堂”,听课教师很难参与其中,更不谈执教者的声音了。
2.评课过于客套。目前的评课,“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的现象比比皆是。“标签式”评课、“好好式”评课弥漫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中。
为此,笔者结合当前评课现状,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认为只有改进这“一言堂”的评课,采取形式多样的评课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研讨式”评课
评课是民主的平等互动的研讨活动,不仅是耳朵对嘴巴的事,不仅是专家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参加研讨的每个人都动起来,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1.自评。自评,就是执教者在授课结束后,面对同行和专家评述自己的教学。这是执教者与专家、同行的对话,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一般,自评的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以及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自评时要客观审视,冷静分析,注重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得与失,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评述,语言要精炼准确。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设计者,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自己所教学生的水平、个性特点与需求,最了解自己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每个环节。因此,把“评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必须提供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鼓励和帮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2.互评。互评是教师间的一种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活动。授课结束后,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促进听课教师全员参与评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为执教者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全面发展的方法与策略。互评的过程又是评课教师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小组评议时要注意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析。既要看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又要看学生的自主探究……另外,评议时要善于发现教者的闪光点,并及时总结交流。对于教者的不足之处,应坦诚指出,并给予帮助指导。
3.总评。专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应尽可能地邀请当地有名的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评课。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中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问题,专家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能提出指导性意见。专家的总评是指点教师教学迷津的钥匙,会使教师受益很大,能促使教师深刻反思、快速成长。
二、“多主体参与式”评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除了教师(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专家参加评课外,还应注重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评课,这样会从更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引领教师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1.“学生参与式”评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强调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在教学评价中。执教者的一堂课究竟上得如何,课堂的主人学生晟具有发言权。
学生参与评课可以在授课结束后直接让学生谈谈课堂中教师留给他们的印象,谈他们参与学习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于老师上好这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也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参与评课。这些评价结果的产生体现着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况的认真审视和真实反映。这种评价是学生的切身感受,洋溢着孩子童真的心语,展示着孩子真诚的建议,使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变换教学策略、发展教学智慧,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让学生参与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们从单一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的局限,避免了对课堂教学有失偏颇的评价,同时也体现了评课的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有利于增强评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2.“家长参与式”评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要经得起校内师生的评价与认可,更应经得起社会和家庭的检验与评价。作为家长,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特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他们是富有生命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兴趣、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这样,可以拓宽评价的渠道和空间,从更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弥补学校师生评课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家长资源”,它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同一股流进校园的清泉,正涌进课堂,帮助教师们反思前行。
三、“主题式”评课
“主题式”评课是针对某一研究专题或主题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评课方式。主题式评课可以一改过去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听课评课,从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因此,听课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与主题有关的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以便提出新的、有价值和针对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教者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1.“草根式”评课。“草根式”评课,即评课教师能在评课的过程中与执教者一起协作,走进学生,走进教材,弄清这堂课在本单元、本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共同设计教学流程……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引领教师从源头去认识、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把听课评课者定位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让听课评课教师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执教者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2.“激励帮助式”评课。“激励帮助式”评课的对象大多数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在讲课的 各个环节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个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大,谈不上经验。因此,对待这样的评课,应当从帮助、培养的目的出发,全方位地给予指导,诸如备课情况,重点难点的把握,讲述的表现,提问情况及教育机智,板书情况,讲练时间的分配,学生发挥的广度和深度等。切莫对执教者求全责备,如若这样既是不可取的,又是不公平的。所以,评课者应当从各方面予以重视、肯定,进而提供准确的(而非理论层面的套话)和根本性的(而非评课过后不再过问)帮助。因此,评课者评课时要注意语言婉转平缓,态度要热情诚恳,有一种亲和力,让执教的老师感到你在和他平等交流。这样,执教者才能听得入耳,记得仔细,笑得开心,改得迅速。反之,以长者或领导自居,颐指气使,“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怎样……”,即使你评得正确,教师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3.“跟进式”评课。所谓“跟进式”评课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执教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执教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跟进式”评课与教研是为了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以不断解读与提升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具有教育创新价值的教育行为,形成举一反三,促进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跟进式”的评课研究,一方面,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一次性听课、评课,不求甚解的弊端,通过反复实践反思,不断“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群体智慧,使不同背景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专业发展。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的调查中,教师们选择较多的是:(1)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2)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教师选择的这两类,既有讨论、点评又有与自己教学实际结合的行为跟进。显然,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为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不少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规定学校中层业务干部、骨干教师必须跟踪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每天互相听评课一节,指导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同时跟进青年教师课堂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此举实现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
总之,只有改进评课方式,做到恰如其分、准确全面、有效到位的课堂评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它是提高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点金石”!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