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读书能力

(2021-10-08 23:09:24)
标签:

家庭

教育

孩子

分类: 家庭教育

——读书教育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自从去年参加学校的读书教育活动以来,我积极配合学校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有收获也有缺憾,现在借这个难得的机会,谈几点与孩子读书活动中的感触与大家交流,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读书能力

大家还要继续加强在孩子读书态度的端正、读书习惯的养成、父母的参与示范等方面的付出。要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尤其是对于六七岁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思维关注更容易发生偏移和厌倦,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时刻参与他们的读书学习之中,并常常给与他们以及时的鼓励。我们打个比方吧,若把孩子比作一只小船,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与探索,那么老师就是灯塔和舵手,指引孩子、把握孩子,不让他偏离航道、勿入险滩;而我觉得家长就是那灿烂的阳光、那一望无际充满诱惑的海洋,还可以是那鼓起的风帆,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搏击浪头、实现梦想的机会并给孩子以前行的不竭动力。

除了以上的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我今天主要讲两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要注重培养孩子默读的读书方法。

现在,社会生活大大的改善了,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电视、电脑、什么VCDDVD之类,大街上吵吵嚷嚷充斥耳廓,家里声音、画面的元素也太多,再加上小区里汽车噪音、孩子的打闹声等等,这就需要孩子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制力、有较强的抗干扰力,这也是他一辈子学习征途中的最重要的素质,而培养自制力、抗干扰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默读习惯。默读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就如同坐禅是最高的内功修为一样。培养孩子的默读习惯要从点滴开始、从最简单开始,一般分为四步:先让他指着字小声读,再可以指着读但只动嘴唇不准出声,接着指着读不出声且不动嘴唇,最后达到只眼看甚至可一目十行的默读境界。对于小学生,达到第三步已很不错了。

默读方法,不但可以强化孩子的自制力,而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专心致志、精力集中等优良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的孩子毛躁、好动、粗心的性格也是很好的矫正。这种默读方法不只适用于语文学科,对待数学、外语等其他任何课程都大有裨益。

二、多带孩子走出去,学会读自然、读生活,注重读书能力与实践活动的紧密整合。

古人强调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很有道理的。我们平常说的读书其实只是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素质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也就是要多带孩子走走、逛逛、看看、感感。远的不说,我们灵宝就有好多去处,娘娘山、鼎湖湾、燕子山、铸鼎塬、函谷关、亚武山、窄口水库、河滨公园等等,这些景点中,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融,我们应该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并不刻意的要他带着什么写作文或者日记的任务,随意就行,可以多给他讲一些历史知识,让他多观察、多感受,这样孩子在文化方面不经意的积累,厚积而薄发,总有一天他会将感触倾泻于笔尖。

去年十一,我们一大家子十余人去了娘娘山,回来后儿子兴奋不已,当我在写《我爱家乡的娘娘山》那篇文章的时候,他在边上不断插话,说这说那的,有些东西我都忽视了还是孩子提醒的呢。再比如去窄口水库游览区,当车子到五亩乡五亩村的时候,我将刘秀追王莽的传说故事结合沿路村落讲给儿子听,蟒蛇盘成五亩,蜿蜒形成长条,蟒头卡在窄口,斩蛇血溅红土坡,蟒头放在上匣,蟒身置于下匣等等,故事引人入胜,也给孩子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相信以后肯定会成为他写文章的素材。

像这样,给孩子创造游历的机会,结合景点知识,注重文化熏陶,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阅读,不局限于书本,直观而又生动,还能够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何愁以后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无米下炊呢。

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它将更注重于孩子的全面能力培养,比如动口动手能力、整体感知能力、主动求知能力、实践开创能力等。对于语文学科改革,强调对孩子进行大语文观教育,要求孩子善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创新,将语文知识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使得阅读能力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求知过程。所以就要求我们家长同志要与时俱进,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这块重要阵地,与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切实培养孩子的各种求知能力,促使孩子在将来可能出现的激烈的竞争中多一份实力,以更好地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