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学会“做课”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如何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质量、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呢?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课堂,因此构建立足课堂的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思考的基点。多年来,我们通过“定课而做”的途径摸索出了一条教师培养的特色之路。所谓“定课而做”就是每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选择1节内容作为重点来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钻研教材制订教学方案
教材是教学之本。无论哪门学科,要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只有对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仔仔细细地揣摩,切实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用好教材,进而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在钻研教材时我们要求老师反复琢磨,透彻地理解教材,力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倡导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多一些追问:
追问一:我们的眼光有多远?在很多时候,许多老师钻研教材往往偏重于对一节课的分析,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缺乏整体思考。我们应该在对一册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眼光放得再远些,必须看到孩子一生的发展。要做到既纵观全书,放眼学生未来,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来设计教学。
追问二:我们的视野有多宽?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界线,铲除以知识为本位的思想,要放宽视野,统筹考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教学,还要考虑各学科的综合;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又要兼顾特长生的发展。
追问三:我们的思考有多深?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素材的选择,更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何种教学策略、选用何种教学媒体把计划付诸实施。
锤炼教学基本功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名教师立身为教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在教学基本功上“过三关”板书关、语言关、信息技术关。现以语言关为例。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瓶颈。许多名优教师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他们的语言功底。具有穿透力、渲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执着追求。在教师做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教学的全程进行录音或拍成教学录像,然后让教师本人反复观看、收听教学实录,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出现了数十次“好的”“你同意吗”这样简单的口头语,而这却是教师本人所未能意识到的。只要有意识地强化练习、不断揣摩纠正,过了“语言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就会大幅提高。同样,教师板书的粉笔字需要长期的、耐心的磨炼,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也要在做课中不断提高。
体验教学智慧
通过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细心体会、感悟教育现象,从中总结、积累、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可以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得失,可以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就能真正体会到:教学,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如“聊天”那样,出自心灵的真诚与自由,犹如出自生命中的血液那样;让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任务、每一次学习都出自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让真诚的生命情态成为教学的基本载体。于是,教育的智慧也就自然生长出来了。
围绕课程来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阅读可以使教师眼界开阔、思想深刻、功底厚实。教师的阅读有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我们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倡导教师带点功利性的色彩来阅读即围绕所做的那节课开展阅读。读什么?一读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同课题中,有些老师已作了相关探讨与研究,对于这些经验我们有辨别地吸收。二读理论。在起初选题时,教师就要想到通过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有重点阅读相关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专业书籍,帮助自己在较高的理论层面来组织教学。
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问题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说其独到是因为这样的阅读是建立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对某个问题有着非同一般的体验;说其深刻是因为这样的阅读比较宽泛而专业。不仅读相关的课例,还要读某一个问题的专业书籍。在阅读中教师对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才会从特殊达到一般,从浅层的体会达到深刻的感悟。
围绕课程来写
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常态下的教学反思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围绕课程来写就增强了针对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所做的这节课最后形成的教案与教学实录全部整理出来、作出课例,所有课例均收入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供其他教师借鉴、研究。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把所做的课程进行前后对比,记录研究的过程,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这样,教师就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批判反思。每做一次课教师都会积累大量而鲜活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宝贵经验。由此,带领教师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