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标签:
教育教学教学反思 |
分类: 教师成长 |
20世纪80年代,在杜威等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舍恩(Donald Schon)教授在批判技术理性的背景下首次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tion)”这一概念,并鼓励各行各业人员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继舍恩之后,研究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反思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被广泛接受。在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大力倡导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几乎每个教师都用“反思”来武装自己。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反思性实践缺乏持续性
目前,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教师教育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然而许多情况下,教师由于受到个人情绪、工作量等影响导致反思时断时续,缺乏健康持续性,反思性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持续地进行反思,持续性的缺乏必然影响反思效果,达不到预设目标。
(二)教师不能结合理论进行反思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用内隐的实践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当下,虽然学校会定期向教师发放有关教育书籍,然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负担重而甚少阅读这些书籍,对教育领域前沿理论也很少关注,这使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普遍偏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教师常常只反思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却很难结合理论进行反思。因此反思结果可能是不合理的,继而达不到反思的效果。
(三)教师的反思结果缺乏抽象概括
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是一个经验学习的过程。他总结出反思性实践要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具体经验获取、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践。其中在抽象概括化阶段,教师要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可以被他人所学习。然而在教师反思性实践中,虽然教师积极地进行反思,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教师很难对自己的反思结果进行归纳抽象,也就不能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所以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都具有个人色彩,由于缺少抽象概括,很难成为公共性知识被他人所学习。
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出路
(一)学校层面
1.构建反思性实践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减少教师工作量。取缔大大小小可有可无的会议,提高会议的效率;追求校园学生活动的精而非多;适当扩大教师队伍,减少教师所授班级的数量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性实践。(2)大力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虽然各级各地学校都在举行学术交流,但存在学术交流的量不多和学术交流的教师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定期邀请专家到校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学校教师之间经常开展反思性实践研讨交流活动。这样教师置身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必然有利于其反思性习惯的形成。
2.完善反思性实践管理制度
良好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教师开展反思性实践的保障,是教师开展反思性实践的外在动力。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富有理性,摆脱各种束缚及盲目的惯性,避免不负责任的随意性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反思性实践的管理制度切勿以强制的方式规定教师,使教师产生厌倦感,而应作为一种监督、激励的措施。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反思性实践管理制度:(1)建立教研组活动、交流活动制度。学校应定期开展教研交流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正,切记教研活动的形式化。(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的教育教学优秀与否,不单单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方面,而应体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层面
1.理论素养:反思性实践深入的保证
许多教师认为,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有很少的关系,以至于教师缺乏学习理论知识的内在动力。江苏师范大学吴义昌教授曾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说:“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标准是教育实践的提高,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质量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显化和完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途径是实践反思,理论是提高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理应多多阅读教育书籍,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笔者认为,增强理论素养的方式主要有:(1)强化自身的责任伦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责任,不断阅读书籍,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2)教师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例如,利用每天睡觉前半小时进行教育书籍的研读或与同事互相监督合作,每月进行一次理论知识的交流等。总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理论认识,逐渐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同伴互助:提升反思性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
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人活动,还是一种社会性、公共性的活动。自我反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教师的反思主要流于经验的总结,是内隐的心理活动,可能使自己不断处于错误的模式中,这就产生了舍恩所说的“过度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教师仅有个人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需要以他人为鉴,反观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与反思。同时,也需要与同事相互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反思性实践共同体可以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依据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相互合作,找到解决问题之路径,不断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效率,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实践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