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形势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么,在新改革的背景下,新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形成完备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备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诞生背景。学习社会化与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调了学习态度、情感及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些理念应有所了解。
其次,教师要会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构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教育对象,并具有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其把握不能只停留在学科水平上,还要学会综合运用。而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具体要求是:1)要求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2)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教学目标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否则容易形式化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
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
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广大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运作的关键性要素,只有引导他们确立教育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必须懂得其基本知识,掌握其使用方法、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研究。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重视和鼓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应用和普及工作;第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各级教育部门的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研部门的人员)在研究和推广、示范和辅导方面的作用和优势;第三,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科学和各专业教师的合作研究,找准三者的结合点,建立起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理论于其中的各学科的教材、教法、学法体系,带动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教育科研的能手
教师只有走教学与教研相结合之路,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我国中小学教师不少是教学能手,但教学能力大都还停留在有娴熟的教学基本功阶段。教师要实现最终的事业成熟,还必须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打破神秘感,保持自信心。研究并不是高不可攀,研究需要第一手的教育资料,这是中小学教师的优势。
2)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把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地纳入研究的轨道。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研究的对象,班级、年级、学校(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是研究的“实验田”,教师可以在里面不断地耕耘、收获。
3)重视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这正是中小学教师的不足之处。教师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双向沟通所必需的,也是教育日益社会化和社会日益教育化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需要与学生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开展工作。
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一般的教育工作以班为单位,要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得以施展才能,适应群体生活,教师就要有管理班级和领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意识
教师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在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课堂上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有容忍的精神,赞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进行创新,这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素质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需要不断改变,因为学生总有一个喜新厌旧的情绪存在。教师可以把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并且不断交替使用,使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进步。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教师要承担三项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完善,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