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让女儿听不进批评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母亲节当天,女儿快乐得像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嚷着给我读一首诗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她声情并茂地读着,我享受着女儿的爱,陶醉在身为母亲的幸福中。女儿读完了,也许是出于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我很“专业”地点评道:“你读得总体不错,但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孩子对春天的渴望和喜欢,因此语速可以稍微快一点,表现出孩子终于盼到春天的那种欣喜之情。”我自认为我的点评很到位,也很专业,但女儿并不领情。她不高兴地噘着嘴说道:“老师就是这样读的。”我耐着性子轻声说:“你按妈妈说的试一试,比较一下,怎样读效果更好?”女儿极不情愿地拿起书读了起来,如“爆豆”一般。望着女儿那不情愿的神情,我仅有的一点耐心也没有了,火气按捺不住地爆发了。本该是温馨的母亲节被一场冲突破坏了……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女儿被太多的表扬、赏识“宠”坏了,她已经听不得半点的批评了
毋庸置疑,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表扬。赏识,犹如滋润学生灵魂的阳光雨露,成为当今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仿佛成了开启学生心灵的“万能钥匙”。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无节制的表扬,使孩子滋生了虚荣、自负、骄傲心理。在此起彼伏的“你真行!”、“你真棒!”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孩子们,一旦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生活的挫折,他们又将如何?
我们不是常常会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便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中,得到爱的力量,成为他此后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父亲的批评中,则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
可见,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哪一样都不应偏废。只有将“赏识”与“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