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父母的七种忌语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一、严厉苛刻类——“你不该这样做”
最好避免当场说出改进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
二、冷嘲热讽类——“这就是你的头发”或“你的头发怎么乱得像鸡窝”
孩子有时不理解大人所开玩笑的真正含义,往往产生误解,萌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而且长久无法摆脱。
三、一概否定类——“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感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大人否定时,他们就会接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自己的感觉不对头。于是他们开始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
四、夸大其辞类——“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最漂亮的画”
听惯父母赞扬的孩子,步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易遭受大的挫折。
五、人身攻击类——“嘿,你神经病啊”
绝大多数儿童很看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被称做“失败者”,那么他们也就信以为真了。
六、威胁恫吓类——“当心,不要自找苦吃”
父母应尽量用允诺来代替威胁。虚张声势的恫吓与虚情假意的赞扬同出一辙,只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七、漠不关心类——“等一会”
也许你不知道自己这句话对孩子意味着“你和你的事不值得我花时间”。
父母忌语2
别以为你长大了,我管不了你。别忘了,你现在还吃我的,喝我的呢!
以对孩子的养育作为筹码来要挟孩子,要是要避讳的。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自己欠父母很多,有时会更加认为自己十分渺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话,易在心里产生对父母的抵触和反感,甚至导致其他一些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快考试了,你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能给你一些辅助性的帮助,考试并不能成为你在家享有特权的理由。
刚上高中就谈恋爱,父母的脸让你丢尽了!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若口不择言、随意定论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的心远离父母时,父母的任何教诲都会被阻挡在外。例如,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言行父母觉得看不惯,或是无法理解。诸如孩子在穿着打扮、业余生活和爱好上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再如有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较多等等。此时,父母若以成人的难为强求他改变,是不容易取得预想效果的。比较好的方法是,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要接纳和理解他们由于不成熟所带来的种种错误行为,并加以正确引导。
你看隔壁的小华,比你强多了。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感受来选择比较的方法。如果与他人相比较确实能激发孩子急起直追的热情,这样的比较也是可取的,但注意要适度不可滥用;如果这样的比较只能使孩子蔫头耷脑,那么就要引导孩子多与自己比较,鼓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超越昨天的自我。无论哪种比较,家长都要注意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忙着呢,有事以后再说
正确的方法是:与孩子商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父母陪伴或沟通时间,这样既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又可与孩子融洽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老师会批评错你吗,一定是你不对,你必须认错。
比较恰当的方法是: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角色,要知道父母应该成为孩子身后可信赖、可依靠的一座山、一棵树。无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哪一个阶级,都可能出现发展性的问题,即伴随孩子成长,由于受到这一阶段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局限,而导致的种种行为问题。要知道,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正是表明孩子在这一阶段,在某一方面存在自身不易克服的困难,需要成人给予及时而有效地帮助;当孩子在某个阶段摔了跤,父母一定要担负起抚平孩子心灵创伤的责任,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然后理性而充满真诚地帮助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探讨改正或是在今后避免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度过难关,要知道,播种一份理解,收获一份信赖。
再说谎,看我怎么收拾你。
尽管父母们会不愿承认,但众多的研究表明,孩子说谎与受到威胁和恐吓有关。
因为粗心你的作业才会出了这么多的错,以后一定要细心检查。
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孩子粗心的真正原因,有些孩子常常是不会检查,所以即使作业出了错也发现了不。父母不访训练孩子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左手的食指指着书上数学题的数字,用右手食指指着本子上的数字,一一对应地进行检查。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设计一些防止粗心的上策略,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探索学习方法的举趣,又能促使孩子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总之家长在对孩子提要求时一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少责备,帮助孩子树立改掉不良习惯的信心。
不要领小朋友来家里玩……
当孩子将小朋友领回家玩时,父母不妨把大门打开,热情地说一声:里边请。如果小朋友来做客之前,父母能和孩子一起设想游戏内容,给孩子一些建议就更好了。此时,再对孩子提出如爱护家里的物品,小朋友之间不要打闹等要求,孩子也会更加乐于接受的。
有什么可怕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呢?主要早因为儿童对周围事物缺乏完整、深刻的了解,当他们从电视、故事中听到一些有关鬼的内容时,不会去判断那些情节是人们构想出来的,故事情节或恐怖、可怕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当孩子对一些事情感到无法控制和把握时,也会产生恐惧心理。学习中的困难,同伴交往中的不愉快,父母吵架等都会带给他们不少心理负担。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的种种困惑、苦恼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担忧、恐惧便会尤然而生。向父母诉说害怕鬼,只不过是一种内心不安的表达方式而已,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重视、理解、帮助;在家里孩子表示出怕鬼,有时还会因为夜晚黑暗中,对家里的某一物件影象产生幻想产生的。因此,父母要正视孩子的恐惧、不安,当孩子说出怕鬼的时候,要通过耐心的交谈了解孩子内心真正恐惧的是什么。父母首先要表示理解孩子的这种感受,可以轻声安慰。更重要的是通过和孩子聊天、谈心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黑暗中,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认清使他产生错觉,令他胆战心惊的物件。
整个过程的关键是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
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
恰当的做法是:愈是在考试前夕,父母愈有一颗平常心善待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身心愉快,轻轻松松迎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