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观念

(2021-08-27 22:19:5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作为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新课改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对课改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新课改要想真正的得到贯彻落实,还是取决与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升华。就当前形势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观念:

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观念

1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立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教师只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激烈竞争形势的创新人才。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是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毋庸置疑,在目前高考体制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理想大学进行深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这种观念至少有三个不足:一是这些学生会在优势成绩的情况下养成一种心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自己的核心,而忽略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关注优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在无意中形成不公平的教育氛围;三是不能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甚至扼杀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时转变人才观念。升入高一层级学校继续深造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好的途径,但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发挥。

2 民主和谐的师生观

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和学生在表象上形成一种对立。虽然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显不足。师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二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三是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看待学生,科学地评价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指责、不批评、不讽刺挖苦,而是给予理解,给予正确引导。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尊重个体,承认差异,及时鼓励。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这样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创新探究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教与学是分离的。很大程度上,教师只管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对教师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教师应积极确立创新探究的教学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作为导演,教师要富于创新意识,结合学生共性,统筹安排、全面兼顾;针对学生个性,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善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演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出新课改的探究性,应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探究,和学生形成学习的(下转第47)(上接第45)共同体,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指挥者。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的互动互学。

4 严谨灵活的教材观

新课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材的变化,教材问题也可以说是课改的敏感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教材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从教的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打破单一模式、根据地区实际、考虑学生需要来编制教材,确实是成功的举措。但作为教师,我们的教材观并没有多大改观,我们仍然过于依赖教材,不少教师囿于教材而把教学程式化,把本身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得单调乏味。教材是课程的一部分,它理应具有课程体系所有的品质和特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材处理方式,确立严谨灵活的教材观,以适应新课改。从严谨的角度来说,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实际,制定了每个学段基本的任务和目标,它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本身是严谨的。教师要明确大纲和教材严谨性的要求,遵循教材的原旨和一般的逻辑要求,做到概念清楚,语言准确、结论科学,不能简单的为了突出探究创新而忽视其严谨性,这会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灵活的角度来说,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而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与其关注教什么,不如关注怎么教,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这既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又符合课改精神。教材的价值就是在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体现的。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