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班级学习心理辅导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学生在学校发生学习偏差(或学习困难),常见的解决方法只是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比如禁止看电视(或闲书)、延长学习时间、请家教、转学等。这些方法只对一部分学生有效,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叛逆、厌学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只有把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层次化,并开展相应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偏差。在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学习问题分为精神使命、自我认定、信念价值、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等六个层次,并对高中一个班级的学习心理辅导开展了一系列探讨性的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精神使命
“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一旦出现偏差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学、行为不良等。究其根源,是学生没明晰学习的目的、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老师应帮助学生在潜意识里构建学习任务和价值标准之间的桥梁——树立理想与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辅导活动。
活动一:初探高考
要求学生上网查看近两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标准分转换方法、x科目与选报专业等高考信息,老师利用班会课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高考,从一开始就树立学生的对高考的客观认识和信心。同时,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浏览自己向往的大学网站,从“试体验”的角度体会大学生活。实践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显而易见。要知道,让学生在体验之后定位自己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这也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
活动二:MBTI心理测验的运用——职业性格的测量
测验使用的软件MBTI《梅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lndicator》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蔡华俭博士以1998年MBTI—M型版本为蓝本编制的,该修订本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职业兴趣,也为学生将来选报专业和选修科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这一活动既加强了活动一(初探高考)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自信(试想,当自己知道自己的职业性格适合做心理医生,会有怎么样的向往和憧憬)。
活动三:大学城一日游
组织大学城一日游的集体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与校友(曾就读本校高中的在读大学生)见面,分享校友的大学生活感想;由校友领着游览大学城的各个大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学生学习、活动场所;交流互动,学生就有关专业的问题进行提问,由各大学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给予解答;促进联谊,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礼品赠送给校友。聆听同辈人的引导,亲身体会大学的丰富生活,效果真是大不一样!这一活动既强化了前面的活动效果,也让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之道。
活动四:我最喜欢的名言警句
进入到高二上学期,学生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气氛空前高涨,为了推波助澜,可开展“我最喜欢的名言警句”这一主题的班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然后讨论交流,最后挑选出一些名言警句,加上科任老师寄语以及家长寄语策划一期展览。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名言警句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这些充满向往的青少年。
活动五:解开大学困惑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具有既挑战权威、又相信权威的矛盾心理。因此,改变权威对象,会使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更有效。我们先后邀请了大学老师和心理专家给学生开座谈会,帮助学生解开自己心中的大学梦想所带来的疑惑,认识到自己的追求,真正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国外与国内的大学有什么不同”、“读大学有什么用”“重点大学较一般大学有什么优势”等。
活动六:我的志愿
经过先前的系列活动,学生的精神使命得到了很好的引导,最后可以开展“我的志愿”这一活动。活动过程:班主任讲解活动的意义;统一购买白色卡纸(A4大小)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画、贴、电脑设计等)把自己的志愿理想表达在纸上;展览;开展“责任心的培养”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要为自己所写下的志愿负责任,要为理想而奋斗。
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活动作为铺垫,这一活动结果令人满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心教育,潜移默化,真正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自我认定
“我是怎样的学生?”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偏差表现为容易导致学习焦虑、自卑、同学关系紧张等。例如,“我天生就学不好数学”等,根源是不恰当的自我认定。
教育就是教会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现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实质上就是自我概念模糊不清导致的。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超越自我的最终目标。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恰当地自我认定。
1. 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主要策略有:开展题为“华山论技英雄会”的主题班会,尽量提供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与技能;每次校运会要求全班参加,人人都是运动员,也是拉拉队员;在每次期中、期末的评奖中,尽可能多地表扬奖励(更多的是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奖励);尽可能多地开展联欢活动,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融入班级,展现才艺等等。
2. 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主要策略有:每次考试,让学生写自我总结(强调优缺点、得与失),老师进行作业式的点评辅导。多利用闲谈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归因校正。进行不恰当的自我认定的学生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把成功归因于运气、任务容易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校正学生的归因偏差。
3. 养成独立性格。策略:学生自我管理。在班级管理当中,形成学生管学生的氛围,比如《迟到、请假自我监督制度》(学生迟到请假时,自己登记,自我惩罚等)。民主表决制度。决策(如班干选举、集体活动、处罚学生、评先进等)主要由学生自己行使,班主任只是幕后指导。
4. 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例如,在仪容仪表的管理上,个别同学抗拒不了“COOL”的诱惑,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地引导,避免带来逆反心理等。
三、信念价值
“什么是对的和重要的?”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三层次。这个层次出了偏差常常会导致偏科、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关于成功和失败原因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归因。把考试取得好成绩或不好成绩的原因归为内在原因(如努力程度)的,称为内控型;而把成绩好坏的取得归为运气好坏、课题难易等外在原因的称为外控型。实验研究表明,外控型与内控型相比,其态度较消极,缺乏自信,不太想努力学习。因此,对外控型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不管是整体的学习还是具体学科的学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力争使学生将原因归之于“自己的努力程度”。
我们主要的策略有: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我们发现大部分优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而后进生多归因于运气好坏、题目难易等;根据测验结果,开展分层次(内控型与外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说明内控型较外控型更能取得成功等;通过分析班级或年级优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等,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的付出而非智力高低、运气好坏等;通过讲解高考标准分的计算方法,告知学生偏科所带来的不利;与各科任老师讨论,把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等。
信念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潜意识层面上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通过科学性的活动设计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学习能力
“我会什么?”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四层次,是学习心理辅导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一层次出了偏差往往体现出学生学习基础差、眼高手低等。例如,“我记东西很慢,很容易忘记”“我很努力,可是成绩总上不来”等等。这些学生学习偏差的根源是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略错位和认知负担过重两方面。
1. 学习心略错位。学习方法与学习类型不匹配,对接受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加工,所以学习效率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感知偏好,形成了视觉型(偏好阅读)、听觉型(偏好听讲)或感觉型(偏好边做边学,又称混合型)。因此,学科教师应该尽可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类型和学科学习心略,从而适应学科学习,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能力。
我们的策略主要有: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测量学生的学习类型;开展相关讲座,演示不同学习类型在不同学科学习的优势与劣势;指导学生如何取长补短,调整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科学习心略;组织学科“状元”进行经验介绍等。
2. 认知负担过重。如:学外语时词汇量不够、学数学时基础概念模糊、程序化内容直接化程度低、学习组块过大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补习一部分基础知识。
我们的策略主要有:开展“一帮一”的补差活动;开展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兴趣小组或学习竞赛小组等活动;建议个别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家庭补习,加强基础知识;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难”心理,增强自信等。
当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能从小开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更上一层楼。
五、学习行为
“我是怎么学的?”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五层次,这个层次出了偏差的内在因素是学习习惯不良,例如,“我边看电视边学习”、“我从不预习”等。
我们采用的策略主要有:通过《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的测验结果,掌握每位学生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记笔记的方法、应试方法、作息时间等详细资料,并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建立班级学习心理档案。分析班级学习心理档案的共性,并对比较明显的不良习惯给予校正。如:在会考期间,学生学习有热情,可课余时教室吵闹无法高效学习,可在教室显眼的地方贴一“静”字,要求班干部严格管理,让学生养成进教室就学习,把话留在教室外的习惯等。全局掌握班级作业情况,每周汇总,并在下周进行个别谈话,培养及时复习的习惯。与科任老师共同合作,检测学生的预习和上课效率。如在上课前提问或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允许精神不集中或睡觉的学生在上课期间自己站立l~3分钟等。加强家庭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个别学生进行家庭学习习惯(学习具体过程)记录,并制定协议由家长监督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学校、老师、父母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六、学习环境
“我的学习时间和地点。”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六层次,这个层次出了偏差基本上是由于外界因素。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主要是亲子关系、家里学习氛围等)、学校环境(主要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班风班貌等)。
我们采用的策略主要有:通过《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在家学习时间等内容)。对于家庭环境不和谐的部分学生采用相关的心理测验(如亲子关系测验、依恋测验、自尊测验等)进一步测量,同时运用团体辅导、家庭治疗等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健康的班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比较典型的做法有:
庆祝生日。建立班级生日表,有时集中为几位同学开生日晚会,有时给个别同学送简单的生日礼物等。让学生明白他(她)是集体重要的一份子,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目标,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提倡考试作弊零纪录、做错事主动改正等等。如梁同学与谭同学发生冲突,梁同学在与老师沟通后,主动当众向谭同学道歉,这既教育了同学,又增进了班级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班风。
建立班级好人好事和荣誉簿,记录每天的好人好事和班级获得的荣誉等,并在教室里展现。
制定班级考试奖励制度,对学习成绩优秀和进步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更多是精神上的),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我努力学习,我就会得到尊重”。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奖励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表彰大会,颁奖嘉宾由学生担任,也可邀请老师、家长担任。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尽可能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开展集体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展现学习以外的才华,又可以培养集体主义感。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第一,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问题分为精神使命、自我认定、信念价值、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等六个层次是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第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是一个整体过程,并非独立的,层与层之间是关联的,层层递进,每一层对学习心理辅导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层次化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又要认识到辅导时要注意其整体性和长久性,如学习心理档案的运用等。第三、我们应看到提高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对中小学开展更有效的学习辅导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