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8):增强记忆力

(2021-08-26 08:29:39)
标签:

学习

复习

方法

记忆

分类: 学好功课

记忆是智慧的仓库。记忆能力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学生特别需要培养的能力,一个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成就等都与记忆力密切相关。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8):增强记忆力

一、记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记忆是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记忆是想象的基础;记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

二、记忆和痕迹理论

1、记忆:凡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重新反映出来,这种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就是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基本过程。

识记: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先有识,后有记,记所识,识才记。

保持:识记过的材料(事物)进一步有条理地、牢固地保存在头脑之中。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认识它们。

重现:以前感知、思考、体验过的事物没有在眼前出现,仍能够重新呈现这一事物的映象。重现有时也叫回忆。

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只有识记得好,保持得牢固,才能正确地再认和重现。可见,要提高记忆效率,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搞好识记。

2、痕迹理论。应用脑电图的研究方法发现:在大多数的学习和记忆中都有许多皮层部位和皮层下结构出现脑电活动的变化。这说明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是由许多不同的神经组织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这些神经组织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因而留下了复杂的痕迹。学生的学习是在大脑组织中形成有效痕迹体系的过程。这种痕迹体系经过强化逐渐巩固。所以痕迹理论是学习方面极为重要的理论。

三、记忆的三个阶段

记忆按其形成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1、瞬时记忆:在感知事物后极短时间内的记忆(只有0.252秒的保持时间)。它是由于注意的选择性而产生对信息的感觉映象,故又称感觉记忆。在瞬时记忆中,被登记下来的材料如果受到特别注意或立即进行复习,就转化为短时记忆,反之,就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经过识记过程,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持35秒),它是对瞬时记忆的知觉加工,即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复述或复习的结果。

3、长时记忆:对记忆材料保持一分钟以上及至数时、数日、数月、数年,以至终身不忘的记忆。它是由短时记忆加工重复的结果。但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数量极大,是没有限量的。

四、遗忘

对识记的内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再认和回忆时出现错误的现象便称之为遗忘。

1、遗忘的种类

永久性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事物,如果不经过重新识记就不能再认或重现的现象,就是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如果需要时不能再认和回忆,而在适当条件下又能再认和回忆,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遗忘。

2、记忆与遗忘的关系

记忆与遗忘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一要保持,一要遗忘,互相对立。遗忘妨碍记忆,故记忆要克服遗忘。另外,有所记则必有所忘,有所忘才能有所记,记忆与遗忘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

3、遗忘发展的规律

遗忘是一种生理的正常现象,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保留44%,两天后只剩25%,所有的人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

五、如何增强记忆

1、明确记识目的、任务,提高学习自觉性

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任务,凡是企图把它记住的东西,才容易为我们很好地记住。

2、培养学习兴趣

记忆与兴趣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凡能引起兴趣的学习材料,或人们感兴趣的事物,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记忆深刻,保持较久。

3、树立自信,增强信心

4、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理解记忆又称为意义记忆。识记的最重要方法,莫过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5、学习的材料要适量

6、利用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

学习过程中,耳(听)、眼(看)、口(说)、手(写)、脑(思),多种感官相互作用,互相配合活动,可建立广泛而系统的联系,构成整体印象,增强记忆效果。

7、组织合理的复习

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理的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要及时;要经常进行复习;要恰当分布复习。

适当安排复习内容:相似材料应交错进行复习;材料的整体与部分应结合进行复习;对教材中间部分的复习应多于两端部分。

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再认与重现相结合;从新的角度重现旧的材料;将材料归类使之系统化。

注重编写复习提纲

8、科学用脑,讲究方法

图文并记;文理交替;学后即睡;醒后即学;劳逸结合;坚持身体锻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