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贪玩游戏怎么办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小孩子很少有不贪玩的,只是贪玩的程度和内容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利与弊都一目了然的东西,要作出决断往往都很容易,可在有些表面看来不是很好的事情上,家长的思考、判断和处理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好和坏都不明朗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免失之草率,都只会纵容孩子养成恶习,或者在无意之中将孩子某些可贵的潜质扼杀在摇篮里,给后来的教育造成难以消除的障碍。这就要求父母必须格外用心,通过仔细的观察、耐心的引导、恰当的纠正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让事态朝好的方向转化。在这种时候,我们的体会是,家长一定要负起责任,掌握主动,一旦发现不对,就应该及时出手,果断处理,而绝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更不能把问题留给孩子。
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曦曦打电子游戏的事情上就曾遇到过。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很是耐人寻味。
记得在1993年,曦曦刚满5岁时,爸爸买回一台袖珍式的电子游戏机,就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掌中机”,随机带有 “俄罗斯方块”之类的简单项目,游戏的难度完全可以自由选择、随意调节,曦曦果然非常喜欢,一看到就爱不释手,一打就是两三个钟头,每次都玩得特别投入。当时,我们都绝对没有料到:就是这么个小小的玩意儿,竟会深刻影响并且改变了女儿的一生!
在这件事情上,爸爸总是特别宽容。他的观点是,只要不违法、不沉迷、不成瘾,凡事都可以尝试——他把游戏机买回家来,就是要让孩子随便玩的。出于对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视,他甚至会经常陪着孩子一起打,并引导她在游戏的过程中,尽情享受不断升级所带来的喜悦,淡化输赢的概念和感受。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做法,但正是由于过于宽容的缘故,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或大或小的纰漏。过了段时间,爸爸见孩子玩得开心,并且提高很快,便又投其所好,买回了相对复杂的电视游戏机,就是那种叫做“小霸王”、可以插卡的便携式电子游戏机,这在客观上无异于对孩子的爱好给予了正面的鼓励。
当时,对这种明显很费时间、又特别容易伤害眼睛的玩法,妈妈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她从来都不抱怨,也不会去争论,而是凭着母亲的本能,自觉地在女儿面前扮演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对爸爸的某些疏忽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事实证明,相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妈妈的干预不仅非常及时,而且也是完全必要、十分有效的。
我们很快发现,女儿在打电子游戏方面的确是很厉害,很有天分。尽管她对那些不大需要动脑筋的操作性游戏不是很感冒,很多项目也都没有打过通关,但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打不过她。直到现在,凡是跟曦曦一同打过游戏的同学,只要一提起来,就会众口一词、心悦诚服地说:“凶!”意思是非常厉害。面对诸如此类的“成功”,我们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得意的感觉,是不是从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鼓励和纵容,但当时的迹象表明:她在这上面的兴趣明显越来越大了。
妈妈本人一直都不太喜欢玩任何游戏。在发现孩子真正喜欢上电子游戏之后,妈妈的心里虽然有几分不踏实,却并没有拿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孩子。她的态度是不鼓励、不支持,但也不是一味地禁止,而是给予了一定的限制。一开始,是给孩子定好玩耍的时间,原则上不允许超过;到后来又附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促使孩子去做一些她平常兴趣相对较小的事情,一般家务事很少,主要是看书、练琴或者是画画什么的。每次在孩子玩游戏之前,母女俩都要先把条件讲好,一定要做完哪些事情,每件事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做好了,拿给妈妈过目,达到要求了,然后才会让她去玩。几年下来,孩子渐渐明白了玩和做事的先后次序及轻重关系,确立了“要想玩,先做事”的意识,并且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孩子的特殊意义,仅仅把它看做是众多儿童玩具中的一种,在发现它对孩子的特殊吸引力之后,又很自然地拿来作为调节孩子日常行为的杠杆,让它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