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需求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语文课既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妙趣横生,挥洒自如,又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要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达到上述境界呢?
首先,乐于奉献,品格高尚,具有人格魅力
陶行知曾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诠释。要当好一个教师,就要在为人与教学上都成为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就应该对自己提出严格的师德规范,严谨刻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兢兢业业,追求更好;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幽默机智,品位高雅,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幽默机智的学者,还要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思想者。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就必须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而成为知识的传播器。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有一定的特长与爱好。有的教师擅长朗诵,他的课会以朗诵为主,他擅长上抒情性散文,开课就以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令学生陶醉在其中,自然而然就跟随老师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有的教师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很多学生就会从喜欢他的字开始学好语文;有的教师擅长幽默,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教学,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教师的品位修养、情趣爱好,往往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语文美妙境界的通道。
第三,关心爱护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去。这种爱要近乎天然的本能,要富有人情味,有仁慈宽容之心。这种爱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表面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更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这种爱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漪常说一句话:“教师,需要爱荡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师生关系也不再在是师长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实践表明,师生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建立起平等和谐、亲密无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教学才会收到实效。对于学困生,教师绝不能歧视,要用自己浓挚的爱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和学生心心相映,产生共鸣。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一起体验,一起讨论……这样,学生在爱语文老师的同时定会深深地爱上语文。
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但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路途中坚定信念,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也许明天的我们就是学生心目中所崇拜的语文老师。”那么,怎样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地对待学生;就是将过去的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出发点,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将“揪住学生的缺点”转化为“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得到学生情感认同的关键。
第四,重视积累,寻找活水,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为语文教师,除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要善于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更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每节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用艺术的魅力驾驭课堂。教师本人肚子里要装下许多唐诗宋词,在分析课文时能呼之即出,且运用得巧妙。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积累与学习。如果不学习,没有渊博的知识,语文课上难免会束手无策、教法呆板、思维定势,教学会陷入困窘状态,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不难想象,一棵树如果没有深扎泥土的根,它就一定会枯死。同样,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学习,就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只有源源不断地补充“活水”,才能成为一个才思敏捷、为人师表的教师。我建议,语文教师多回顾唐诗宋词,以便信手拈来,多读名家名典,多读与时俱进的文学类刊物,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如2008年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冰灾、特大地震、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举国欢庆的“神七”升天,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及亚运会……要关注这些事件背后的惊人的故事和崇高的品质等。
最后,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总是能把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当成是创造性活动,教育教学思想开放、灵活,他们总是永不满足,积极探索。特别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下,更加迫切需要教师有创新的人格。中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