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来自童年的劳动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有两个孩子,小伙伴们认为他们很可怜,因为他们的家长让他们干这干那,不是收拾房间就是为大人“跑腿”取东西,稍大后又开始打零工挣钱。有些大人看见了,也摇头说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不懂家教方法,总这么劳动,孩子将来会显得反应迟钝的。
然而,教育专家却认为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与童年时的小伙伴相比,生活境况会好得多,无论是对工作的满意度、婚姻质量、与孩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健康状况、寿命等各个方面都要胜出一筹,尤其是,他们会更加快乐。
可见,劳动可以使孩子更快乐。那么,家长如何合理地安排孩子进行劳动呢?
清楚真正的目的
家长让孩子劳动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找个人分担家务,或者从技术上教孩子“怎样劳动”。让孩子把盘子擦得亮铮铮、把卧室打扫整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责任心、独立性、自信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起步要早
孩子会走路时,就可以开始向他提出“帮帮妈妈(爸爸)”的要求了,一个2岁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帮大人拿点东西,或者是把要洗的衣物分类了(同时也可以教孩子分辨色彩和形状)。4到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替大人“跑腿”做事、把玩具摆放好、收拾自己的衣服或饭碗等。7岁的孩子应该就有家庭责任感了,家长可以让他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扫地、抹桌子。不过,别让孩子做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有点挑战性可以,但得让孩子最终有成就感;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挫折,他就不大愿意做下去了。
标准设置要实际
显然,成年人做事要比孩子做得更多更好,但家长一定要抑制住那种嫌孩子笨手笨脚,还不如自己动手“赶紧做完了事”的冲动,要意识到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即孩子认识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机会。
怕孩子不会做,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先给他演示一下怎么做,然后和他一起做几遍,最后让他独立完成。大人可在旁边提醒几句,但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定不要急于插手。
不要采用物质刺激
孩子帮大人做事,大人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一句“谢谢”就是最好的报酬。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你为孩子帮你做事感到骄傲,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奖励。还有,孩子亲自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能够让他独立地从头到尾完成,这本身对孩子就已经是奖励了,不必为此而付钱。当然,给孩子一点零用钱是可以的,不过不能采用薪水的形式。
鼓励“户外”工作
帮邻居拿牛奶、打扫公共卫生等,有助于孩子学会怎样按照不同人的要求做事,同时也学会了关心别人,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不要过量
适当的劳动对孩子是有益处的,但家长需要掌握劳动强度和数量,太多、太重的劳动会挤占孩子学习、参加社会活动或成长等方方面面的时间,甚至会危害到孩子的身体健康。
要让孩子长大后得到快乐,就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劳动吧。“一个人如果知道怎样去劳动也知道怎样去爱,这样的人生将是灿烂的--为自己所爱的人劳动的同时热爱自己的劳动。”这话是托尔斯泰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