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5,321
  • 关注人气: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识”背后,更需有惩戒

(2021-08-16 10:54:14)
标签:

家庭

教育

孩子

分类: 家庭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下一代有可能成为“被宠坏的一代”的忧心,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科学的惩戒制度,从而建立起以赏识为主,惩戒为辅的教育方式。(《燕赵都市报》)

“赏识”背后,更需有惩戒

现代家庭里,常常可以发现有目共睹的教育难题:家长愈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与自由,而孩子却愈不尊重父母的良苦用心;家庭里教育方式越民主,越公正,孩子就可能越霸道,甚至有时不可理喻。

众多的父母们如果不使用家长的权威,那么孩子会更难控制,教育起来无从下手,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体谅、理解自个的父母呢?如此看来,只有恩威并济,树立威严,方能成为真正、实用的教子之道。

韩国、新加坡等国主张依法治校,实行严格的学校教育,仍然重视宣传传统的师道尊严.韩国几年之前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学生实行惩戒。其中对男、女生打几下都规定非常详细。美国则是赋予了教师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短期停学、开除等惩戒权利。

在日本,广大的家长并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认为他们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弱势群体,反而借助逆境中的挫折教育,积极磨练孩子们的坚强意志,精心打造孩子们的坚韧个性。这些国家教育部颁布专项的教育法规,历经数十年,灼有成效。

顽皮的另类问题学生屡屡违纪,又不够刑事处罚,令人头痛,如此严重的“处罚瓶颈”被动情形,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难题,差不多每个教师都遭遇到尴尬的场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面引导毕竟只能熏陶、感化他们,除此之外,尚无良方,绝对禁止体罚和变法体罚学生,这确实应该成为教师进行执教的道德底线,但是无可奈何的教育手段,被顽皮的学生看作虚无缥缈的教育处理软肋,一旦接受严厉的教育处理,个别某些不通情理的学生家长兴师动众,无情打伤老师,故意杀死校长,就在2006年度的中国就上演多起这样的暴力版本。

韩国对待某些问题学生可以实行必要的体罚,校长办公室有权责令学校德育处,依照教育相关法律规定,对待严重违纪的问题学生,严格处以木板痛打手心,以示警戒处罚。痛心疾首的皮肉之苦,能够真切告戒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自我负责,要对家庭、家人负责,敢于承担起社会责任。

历史的误会总会带来严重的当今社会难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始严格实行利国利民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切实化解了许多的人口因素造成的重大社会问题,新生代大多数均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掌上明珠以家中“小皇帝”自居,养尊处优,缺乏基本的社会素质,这已经不是个别特殊的教育案例,这一切问题都是社会和家长造成的,“惯子犹如杀子”,从古到今,全社会都不提倡娇宠孩子,惯坏孩子,否则就会带来个性、人格方面的致命硬伤,如今正值经济转型、机制转轨的特殊社会阶段,难道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也变得非常不成熟,不理智?

马克吐温说:“当紫丁香把香气留在了那个踩扁了他的脚踝上时,那就是宽容。”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宽容与理解的和谐社会,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去感受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发展,感受一下社会对他们的温情关怀,踊跃作出一份宝贵的有关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贡献,并塑造一个可以借鉴学习的形象榜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我们真心渴望的是一种真实的和谐,构建完美融洽的和谐家庭,共建充满书香气息的和谐校园,不能就代表着没有矛盾,没有了冲突。

面对这些教育机制的矛盾和冲突,认真解构家庭教育层面,三流的家长用打屁股的方法惩罚孩子,二流的家长用严厉的言语警告提醒,而一流的成熟型家长善于驾驭严肃的眼神,控制平时的零花钱,监督促进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状况。

同时积极剖析学校教育层面,亟待期盼成型一套完整的、严密的教育惩戒体系,突破教育惩戒的世纪难题。当然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真正的“惩戒”,但没有节制和原则的赏识明显矫枉过正。此刻呼吁:及早及时研究有关“惩戒教育”科学规律,制定出科学、严格的惩戒底线。

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顺利成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更多的互动合作,付诸更多的真诚与努力,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宽容与理解,总比埋怨与误读好;适度的惩戒,总比听之任之好;相得益彰,总比各行其是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