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0,53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魅力教师要注重十二个方面的修炼

(2021-08-09 20:43:53)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目前,对课堂建设问题最时髦的话题是如何打造“魅力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无论哪种提法,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要使课堂达到高效。课堂能否实现高效,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因此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也就成了教师职业修养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做魅力教师要注重十二个方面的修炼。

做魅力教师要注重十二个方面的修炼

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一个磁性的声音可以让人入神,一个凝重的声音可以让人入境,一个平和的声音可以让人入心。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让它达到绕樑三日而不绝于耳的目的。教师的声音永远是敲开学生心灵的第一块砖。

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传递情感的工具,是传授知识的通道。语言的好坏可以影响个人的形象,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地凝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让它如雷贯耳,让它润物无声。语言它能拉大或缩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使者。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让学生从你的眼神里读懂真善美与假丑恶,读懂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读懂生活的艰辛与乐趣。记住做教师切莫忽视了眼神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带有色眼镜。

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传播者,更要做艺术家。教师要炼就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让它活灵活现。教师在课堂上犹如演员,善于把丰富的内容以多彩的表情加以展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不把个人情绪带进课堂,不受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不受课堂变化的影响,始终乐观大度,激情亢奋。

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世范。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规范学生就规范,教师专业化学生就专业化。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榜样力量,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规一范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学为人师,行为典范。

修炼自己的学识,要让它有如涌泉。教师知识渊博,能力很强,技艺娴熟,诲人不倦,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不争理由。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打心底佩服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要让它有如涌泉,有如大海取之不尽。教师要做学者型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需要终身学习。

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教师不可能没有脾气,但必须有理、有利、有节。脾气太大、架子太大,学生会很害怕你,会觉得你不食人间烟火,非同类,对你敬而远之;若没有一点脾气,学生不一定从心里买你的帐,你的话不一定很有份量。教师必须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让它恰到好处。

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鲜明的个性透视着个人特色,有特色才能使个体快速成长,形成特色教育。事实上,没有个性的教育,是不会有丰富多彩的教育案例,不会形成百花盛开的局面,不会使教育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让它能团材施教,让它富有特色。

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文明高雅。教师是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高雅的气质、博大的胸怀、翩翩的风度、丰富的内涵会让学生倍加钦佩,粗鲁低俗、邋遢龌龊、懒懒散散会感染学生甚至让学生瞧不起。因此,教师必须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文明高雅,让它豁达大度,让它富有感染力。

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超凡脱俗。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同于一般职业,要求教师在解读知识、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完美的心灵、真挚的情感,要把生活中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很理性地让学生解读懂。教师必须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它超凡脱俗,让它积极进取,让它具有号召力与震撼力。

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教育是在传承人类文明,开启智慧大门,播撒精神食粮。教育的崇高而伟大,是要靠教师的形象去维护,靠教师的灵魂去抚养。教师必须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让它鲜活完美,让它出于污泥而不染,让它从骨子里感染人的精神。

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幸福阳光。教师是人生的启蒙者,教师的人生观会感染学生的人生,教师的幸福观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教师职业是辛苦的,但教师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它幸福阳光,以自己的幸福感去成就学生幸福的未来,以自己的阳光去影响学生灿烂的明天。

总之,教育教学是一种智慧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我们如何巧用个人的魅力去构建智慧的课堂,打造智慧教育,把学生推进智慧的大门,社会期待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