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一、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育不是一门普通的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良好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具体到每一门课程,因为任教课程的不同,其教师的职业道德可能不一样,那么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天真与激情。
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宁静的港湾,老师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切美好的东西。语文老师应该热爱生活,充满渴望,甚至带点不切实际的幻想。老师如果太现实,我们的孩子就会过早地失去天真,变得世故。
同时,语文教师得不断寻求激情。激情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地位的升降而改变。大凡成功的名师,无不怀着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从于漪老前辈的语文教育生涯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她倡导的生命教育,还是课堂教学艺术,抑或是她研究的课题,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聆听她的报告,观看她上公开课,研读她的文章,都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对语文教学的挚爱。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是一种能激发人的潜能的热情。前些日子到一所高复学校参加该校二十年校庆,见到了许多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的老先生。岁月的流逝并未在他们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们还是如以往那般充满激情,使年轻的我深受感动。走上讲台近十年,初为人师时的兴奋早已消失,面对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单调的教学工作,我越来越感到激情的重要。激情不是刚工作时的单纯热情,也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更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那么语文教师的激情是什么呢?望着眼前的老先生,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它是需要以深厚的、全面的基本功为基础,是真实的、由衷的、发自肺腑的自然流露。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激情不是短暂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
二、语文学科专业特点
新课程改革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不再是“语文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它主要有三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也就是要博览群书;第二个层面是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是指对本学科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既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里不作展开。
同时,新课程改革更要求语文教师得有突出的教学能力。“能力是我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说和写的能力。语文老师有两张脸,一张脸是普通话,另一张脸是粉笔字。现在的年轻老师,普通话是越来越好,而粉笔字却越写越差。这恐怕与电脑的普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不无关系。其实在任何时候,朗读和书写都应该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都应该是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同时,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因为教师的板书就是学生最好的字帖。
近些年,大学升格,很多师专变成了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原来的师专生人手一块小黑板,苦练粉笔字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有些师范院校甚至取消了书法课。等到糊里糊涂走上讲台,才发现普通话和粉笔字这两张脸是多么重要。所以语文老师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最基本的可能还是从这两项着手。老一代名师钱梦龙先生上的语文课,不谈其内容、技巧,单是那行云流水般的板书、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那风趣优雅的谈吐、那海阔天空般的旁征博引就足以打动每一位听课者,使人如沐春风。
除了朗读与书写,语文教师还应有很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语文老师会写、擅写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写作,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吴老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干似的小文章,我们同学对他都很崇拜。久而久之,这种崇拜就化成对语文的热爱,后来自己居然也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三、语文课的教学模式
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一个人,课堂方式可以改变教学。
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对教与学关系有不同理解,曾产生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法重教,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接受模式”;现在的教法重学,形成学生“自学、探究、发现”的模式。记得封疆大臣左宗棠说过这样一句话:“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这句话用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说学习的起点要高,要善于向名师学;同时要找准自己的契合点;这样就能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
记得初为人师的三年,我涉猎了许多语文教育家的作品。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黎世法的六因素教学法等。这些来自于实践,形成了理论,又被实践检验了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是最好的模仿对象。所以年轻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模仿名师的上课模式,要善于“择高处立”。
慢慢的,就发现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纷纷涌现,众说纷纭。本世纪初,新的教育思想尚未成熟,语文教学的功能目标还处在争论之时,要确立一个为广大师生都接受的教学模式并不现实。即便要建构一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教学模式,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作为个体的语文教师在多次的仰望星空,“择高处立”之后还是要“寻平处坐”,因为语文老师还是要回到大地的。
任教十年,也是不断摸索教学模式的十年,笔者认为,在普通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阅读;在小说教学中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的理论,遵循“设问、解读、建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立足字词句教学;在作文教学的需注重读中学写,由仿到创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诚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想,有模式总比没模式强。
任何教学模式都只能作为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某种依托和凭借,一个成熟了的优秀语文教师,学习他人经验、借鉴他人模式以博采众长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力求运用模式而不为模式所累。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如果语文老师一直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这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广泛地博览杂采,深入的教学研究,持续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探索最佳的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