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

(2021-07-22 17:54:0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一、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养成的必要性

1.“教师成为研究者”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

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遵循的是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经师,然而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身份上并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时代对教师的全部要求。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做好的工作,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改进工作、完善自我。“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现时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一位教育研究成果丰厚的教师的体会是,“教研是教师幸福之源”。主要缘由一是教研提供的教育规律性认识,能减少教师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产生的烦恼,增添教师的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二是教研促使教师不断在新的领域里活动,领略新鲜事物,得到多方面发展,从而获得满足感;三是教研有助于教师职业德行的提升,以至成为更有人格魅力的为学生所爱戴的人。要向“研究型”教师成长,成为“学者”和“专家”,教育研究就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

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科研能力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613岁的儿童,他们智力发展不成熟或正在向成熟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情绪和自控能力较差,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教师评价的影响。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同时还应具备爱心和公正之心,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以正确解决。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喜欢横眉冷对,使所教学生战战兢兢。他们说:“我这张冷脸是故意装的,就是想让学生怕我,好管班。”但是,如果教师不学会研究小学生心理的本领,靠这种方式树立权威,管理班级,对学生对教师自己都是一种伤害。只有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小学生心理需要,满足小学生的心理渴求,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科学研究能力

全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改变现行的课程。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机会,也从多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开发、实施的角度看,教师需要由原来单纯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一定程度上的决策者和研究者;从师生关系看,教师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新的课程改革为教师自主性的发挥留下了余地,也对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可以说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而这一转变必须在教师自身研究探索中才能真正实现。但面对新的课程实践环境和要求教师开展研究的现实,有些老师却面露难色。一些教师觉得教育研究太深奥,不是不想做,确实不会做,教育研究应由专家去做,我们执行就行了;一些教师觉得教育研究不能解决我现实中的教学问题,没有用,不想做。这两种现象都是对教育研究认识不当,教育研究方法掌握不够,教育研究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果教师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就能勇于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去,主动践行教育研究过程,在实践研究中形成越米越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4.教师职业专业化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业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教师职业专业化建立在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基础之上,提高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就意味着要使他们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不断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成长就在于通过教师个体科研能力的提高而获得,把眼光放远,给教师“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才是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负责。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从教基本能力和促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劣是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点”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若不突破此瓶颈,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金量”将遭到质疑。只有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后劲,才能实现专业化发展乃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二、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其特点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指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也遵从于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但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完全等同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教育研究。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有以下特点:

1.指向自身的教育实践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为关注中心,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伴随着教学过程,研究的成果包含着教学的效果。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并最终指向教育实践。

2.指向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专业研究人员的教育研究是要发现与揭示教育规律,构建和完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但它不以此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目的,不以此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追求。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关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关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改进工作,促进教育的进步,获得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当研究课题直接针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时,教师才更有兴趣来参与。即使小学教师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没有什么突破,教师仍然会因为发现了问题,参与了研究,获得了体验,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而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3.指向教师自身发展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指向引领小学教师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教师通过研究自我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机智、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不断完善自我。

4.指向人文性

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在关注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关注人文性。对小学生这个群体,许多教育问题不是单一地通过科学和技术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人文关怀和艺术手段,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力量。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该较多地采用情境式、体验式、人文性的方式。为此,教师教育应帮助教师理解教育行为的完整意义,应通过“唤醒”教师的情感意识,使之获得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增长,获得对新的教育方法的发现和求证,获得对教师生活和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三、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养成的途径

1.开展校本培训,构建学校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

教师科研能力形成有赖于学校重视,为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开展校本培训。构建学校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即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学习研究共同体”即由研究的主体教师与研究的指导者省、市、区教研员共同构成的团体,共同体成员彼此之间要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研究经验,讨论共同的研究内容,共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以新的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意识到真实的问题,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契机,能够提出问题,主动改革、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教师研究共同体,挖掘校本培训的多方面功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强化课堂教学反思意识,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理解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但如何把教育研究理念与教学行为挂钩,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却足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掌握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教学实践,深入课堂,认真进行反思,促进教育研究行为。具体做法是:通过课堂实例引领一反思具体问题一予以讨论诠释一教学研究一达成新的认识一发生新的课堂行为。比如一节课,你上我也上,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授课方式。几位教师上同一节课,却有自己独到的课堂理解。一个问题,一个课堂环节,大家在一起交流、剖析、反思、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提高。这一过程是把教师带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对课堂实例进行分析,审视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解读课堂,分析研究,找出存在问题,进行反思,找出教师行为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悖之处,提出改进办法和策略。这种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贴近教学实际的方法,是教师愿意接受的方法,是教师不视研究为畏途的方法,也是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研究素养的有效途径。

3.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个案研究相结合。人人参与科研

教育科研可以使一所学校振兴起来,教育科研的生力军自然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目标要有层次性,不强求一步到位。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学校本身也不应急功近利,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地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把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个案研究相结合,人人参与科研。最低层次应让教师真正学会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并能合理评价。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备、说、讲、评、研、写、用、赛”的教学活动,不断扬弃自己,反思中有悟,在悟中提升。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更深层地去理解教学思想,更系统地把握新课程思想,能自己独立地完成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和一般性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再高层次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科研能力的训练,能敏感地抓住有价值的选题,确立课题,客观分析问题,规范研究,得出正确结论,或提出合理解决问题措施,并能把规范研究的内容撰写成有较高水准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总之,分层次培养,逐步提高,是培养教师科研素养的一种可行手段。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