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乡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匮乏问题须在“四有”上下功夫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吕建
今年“六一”儿童节,很多学校都把体育活动作为儿童节的重头戏,体育在学校越来越受重视。四月底,教育部发出文件,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体育课,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也来了。
体育课时在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成常态,课外体育活动、家庭体育作业也即将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体育教师够用吗?
笔者在乡村学校调查发现,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结构性缺编问题还未化解,“体育课数学老师教”“体育课英语老师教”等兼任现象极其普遍。体育专任教师贫乏,致使体育课难以走下课表,体育活动处于“放羊”状态,体育家庭作业难以落地。
对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标准》,乡村学校体育短板还很明显。补齐乡村义务教育体育短板,县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乡村学校要在“四有”上下功夫。
一是有“心”。补齐乡村学校体育短板,先要找回学校体育初心。乡村学校要走出“唯分数”“唯考试”误区,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学生发展观。要深刻理解“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深刻内涵,认识体育在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享受乐趣、以体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推动学校体育提档升级。
二是有“人”。在短时间无法大规模补充体育教师的现实情况下,县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多管齐下,调整师资结构,优化教师资源,补齐体育师资短板。要在增加乡村学校师资总量的基础上,精准补充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专任率;可吸引部分有体育专长的非体育学科教师通过转岗培训进入体育教师队伍;要落实城乡教师交流、支教机制,推进城市学校体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可实行乡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共享”“走教”机制,最大程度提高体育教师使用效能。
三是有“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体育教师,还要有配套的优质教育资源。乡村学校要加快优质体育场馆、场地建设,配齐配优体育设备设施,不断增加体育“硬件”供给,让体育教师有用武之地。要加强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家庭作业等体育资源建设与开发,加大体育教学研究力度,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让体育教师能熟练选用教学资源,驾驭课堂教学,开展体育活动。
四是有“治”。地方政府要建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引领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坚决遏制体育边缘化倾向。乡镇中心学校、乡村小学要在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学校体育常规,制定学校体育考核细则,以常规管理推进乡村学校体育常态化,以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促进乡村学校体育提质增效。
总之,从心出发,以人为本,“软硬”兼施,有为善治,“乡村学校体育课数学老师教”的局面才能根本改变。
(作者吕建,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