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留出一个交往空间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暑假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整日不是做功课,就是与电视、电脑为伴,同伴交往明显减少。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家长不妨创设机会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锻炼能力——给孩子留出一个交往空间
孩子早期的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个人的社会行为模式,而且能给予其情感上的安抚。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家长们应该创造各种机会放手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交往需求
很难说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和同伴交往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都是不同的。
坐在童车里的小婴儿,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妈妈可能会说:“小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实际上,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不过,等孩子到了一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了,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等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两岁多的孩子会告诉自己的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六岁以下的孩子,交往的动机比较单纯。“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是很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小孩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他还是要跟着。”小孩子总是愿意和大自己两三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快乐”,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等上学以后,孩子的交往目的就日趋社会化了。孩子会因为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喜好一致,因为对方有吸引自己的特质,比如成绩好、力气大、长得漂亮等,甚至因为对方喜欢自己而和他们交朋友。孩子对朋友团体非常重视,如果他在团体中受到冷落,他可能不再想上学了。一年级的男孩回家会跟妈妈说他的朋友中有小姑娘,但等他上了三年级,他的朋友就几乎都是男孩子了。这对女孩也一样。原因一是男女孩子的“性意识”逐渐成熟,认为自己最好是和同性伙伴在一起玩,二是男女孩之间兴趣、爱好的差异日益加大,女孩更愿意做些安静的、活动范围小的游戏,而男孩则喜欢满世界打闹。
尝试型的孩子最受同伴欢迎
孩子自身的社会技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品质。当孩子尝试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其社会技能的表现类型可归为三类: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
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总的说来,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还有一些因素,虽然它们并不属于孩子的能力范畴,但同样会影响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品质,比如孩子的外貌。相貌较好、衣着干净的儿童往往更受到同伴的喜爱。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规则,锻炼能力,并感受快乐。【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