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优秀教师的标准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中学优秀教师的标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课堂教学活动以及个人情感投入三个方面论述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优秀教师的特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定标立尺。
一、专业知识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如舒尔曼(1986)将教师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申继亮和辛涛(1999)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关于教师知识能力的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论怎样划分,教师都应该具备,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积极关注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只有深入理解教学的规律,并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上的突破,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与同事们的交流发现,优秀教师往往是具备下列条件、通晓并应用下列教学方法和技巧:有耐心;板书少而精;对所教的课程都具有非常好的理解演说能力;对课堂控制能力强;很少用习惯性的口头禅;极富于表情,活泼生动;很少有批评指责学生的言行;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尽量按照学生所习得的结果给以即时的“反馈”;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使学生有“亲身感”,如临其境;课堂的气氛是亲切的、融洽的;经常微笑、赞赏,并很风趣;课堂中明显地表现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程进度通常都很快;课堂练习活动的每个环节,节奏都很快。一堂高质量的课应该使“教师教的明白,学生学得高兴”,课堂气氛融洽。
三、个人情感投入
中学教师的个人情感投入对于教师是否完全称职、能否让学生真正满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情感投入上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六种品格:
1、要有耐心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同样也是学生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开始,这一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更应明白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之深。学生原有的情况不同,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有“安全感”和“成就感”的学习气氛与环境中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极大的耐心。但这并不是说对学生要特别客气,要去“哄”他们,对他们学习上的错误也不加以纠正。只是要特别注意纠正错误的方式与态度,绝不可使学生感到窘迫,更不可使学生感到灰心、失望。
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中学时期,从生理学上来说,同样也是青少年的叛逆期。作为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教学,教师应按实际需要而改变教学的方式,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毫无原则、毫无主见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按已订的教学大纲做灵活的变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随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3、要有热爱教学的使命感
一名优秀的、为大多数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教师,要热爱所教的课程;要有因看到学生的进步而深感兴奋与安慰的冲动;要对学生不停地鼓励与启发;要对可以用作教材的一切材料,如书、报、杂志、画刊、电视及广播节目等,随时注意,处处留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不断地给学生留作业、改作业和进行测试,当然,这样做,教师会更加忙累,可是学生也因而学习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4、要有能说“我不知道”的勇气
任何一名教师都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碰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能回答,要有勇气说“我不知道”。这不是顾及面子的问题,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说“我不知道”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敬重。
5、要永远有“不准备好课程,就不能教书”的教学态度
无论教师的教书经验如何丰富、教书的资历多么长久,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都是不可忽略与轻视的。课前准备可以分为三种:通盘的、包括几个阶段教学课程的循序渐进计划的“长程”准备,对教材“温习旧课”与“进行新课”练习的“短程”准备,以及课前10~20分钟左右的“临阵”准备。笔者认为,“临阵”备课非常有利于教师授课时形成清楚的教学顺序、控制课堂的节奏,但却常被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常常忽略,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要有“谦虚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师绝不可以“自以为是”,而要不断地追求新知,愿意试用新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创新,但是绝不能追求“时髦”,要通过实践,检验方法,积累经验。
总之,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有效驾驭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的感情投入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质。“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人生道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排忧解惑。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