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治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

(2021-07-12 21:53:37)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专业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散播人格魅力。

政治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

时下,有人认为,专业化追求的就是学科专业知识的精深,却忽略了综合素养的广博,这一点对于政治课教师亦有特殊的要求。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味地把视野限于专业知识,可能会使教育教学失去肥沃的土壤,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参天大树”,而是“参天豆芽菜”了。

韩愈在《师说》里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从教者的三项基本任务。反思当前的教育教学,真正知学生之惑,善解学生之惑,传承做人之道的能有多少呢?尽管我们都在授业,然而所传之道是教材上白纸黑字冷冰冰的知识点呢,还是真正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打开人生之惑的钥匙呢?

从教以来,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一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对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有何要求?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心得和看法:

第一,坚定自己的信念

教育教学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每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都会有对教育的热爱与理想。正是源自心中的热爱,才有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志向。然而,初入杏坛,面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每一次考试,或许并不那么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会产生疑惑、彷徨,甚至压力重重。正所谓“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时,“西风凋碧树”的萧瑟与迷茫之感顿生,坚持还是放弃,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勇气与志向。守望教育这股子内心中的坚定,是我们做好教育事业的基础。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坚定信念。

第二,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了投身教育的坚定志向,接下来就是面对问题的漫漫求索历程了。做一名好的政治课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倡导“研究性学者”的教风,也就是在“教书匠”上的一个升华。“研究性学者”是不是脱离教学实践,埋首于书堆之中“闭门造车”呢?显然不是,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将教育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形成一种细心观察,用心琢磨,精心反思,勇于创造的风气。每一位老师,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每一个优点,每一个不足,都可以在观察的基础加以反思,记录总结下来,就是风格多样,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随笔。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可以将其进行分类总结,如:课堂教学篇、学生篇、其他篇等。这种反思,贵在长久坚持,关注每一个细节,做个有心人。

要想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与气质,无疑需要教师的妙手来引导。因此,教师本人的精神气质就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书对人精神陶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是求索历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无论是文史哲的人文情怀,还是数理化的科学精神,都是滋养每一个人的养料。有人说:“每一天琐碎的教育教学事情太多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心静不下来,很是浮躁。”当工作占据了我们大多数时间,当网络、电视等媒体向我们袭来,当社会上出现“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时,静心读书成为急功近利心理笼罩下的一种奢望。

韩剧《大长今》有一段情节,长今被派去照顾病重的保姆,保姆病危之时很想再次品尝到儿时吃过的有嚼劲的米,长今急于求成,不听老者的劝告,用没有晒好的米烘干给保姆尚宫吃,味道自然差远了。当老者把晒好后的米送去后,保姆终于实现了儿时的心愿,露出欣慰的笑容。这让长今体会到做食物并没有什么秘方,真正的秘方就是把食物收了晒,晒了收,是诚意与耐心成就精品,而非依靠秘方取巧。

其实,教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不能挖空心思去找“葵花宝典”,而应该具备潜心反复琢磨的诚意与耐心。名酒之所以飘香,与精心酿造与久远储存有关。教育更离不开勤奋与执著。

第三,洞察明理,融会贯通

经过千回百转的求索,多年的磨炼之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渐渐成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把握了规律,如同庖丁一般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面对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在执著的追求中渐渐豁然开朗,领悟贯通,形成了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然,也就在灯火阑珊处实现了。

总之,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始于立志时的坚定,贯穿于求索中的执著,最终达到洞察明理挥洒自如的妙境。教育就是用心中的爱浇灌希望的花朵,勾画出美丽的人生。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