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窍门

标签:
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3匹马+2头牛=?’,一般人会说这没法加啊,可是如果把思维扩展后,就会得出一个答案——‘等于5个会耕地的大牲口’。这就是一种独创思维。把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改变,找到了马和牛的共同本质‘牲口’,问题得到解决。第二道题,三根火柴摆一道小于4大于3的数,答案是摆成π,π=3.1415926。人们一说数只想数字,很难想到字母。”
日前,应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的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教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教授来到饮马井巷小学给全校家长做了一场《新课程条件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专题讲座。关教授告诉了我们很多教孩子学习的小窍门。
纠错,不要依靠橡皮
“我那孩子怎么那么马虎,明明是3,却抄成了5。”
“我的孩子眼睛紧盯着书上的+号,手上就是写-号。”
“在作业本上孩子写字多一横、少一点是常事。”
……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孩子学习马虎。关教授的讲座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为我们出了一个点子,就是给孩子们存一个“错误档案”。
孩子做作业时常出错,一出错就会习惯性地用橡皮去擦。关教授提出“纠错,不要用橡皮”。把孩子的错误留在作业本上,就是留下了孩子的思维档案,便于我们对症下药,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这也锻炼了孩子“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学习时先动脑再动笔、一次做对是防止马虎的重要措施。如此,就可将错题累积成《错题集》,成为极具针对性的复习资料。
“光收集错题还不够,还要检查错在什么地方,用红色笔在错误下面画上曲线。找出错误的原因,还要写出来,写得越具体越好。”
学会自检是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手段,也是培养学习独立性的一个好方法。值得家长们去探索与尝试。
每天睡觉前脑子里放电影,把老师讲的内容过一遍
复习总是一件令孩子们头痛的事,考试日渐临近了,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焦虑。完成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成了孩子们双休日的主要“节目”。不但孩子紧张,家长也会忙得手足无措。有些家长还会专门腾出时间,集中为孩子辅导,仿佛家长也在接受考试。关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学生,每次考试之前,也没看他怎么复习,可考出来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很奇怪,就让他介绍经验,他也很大方,说自己每天睡觉前,都要做一件事,就是在脑子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今天老师讲的题目是什么、分哪几个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怎么样、中心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关教授说:“这个经验很好,家长都可以学习,平时在家辅导孩子,不用死记硬背,可以借鉴这几点去做”。
当孩子的复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每天必做的事,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时候,孩子就不再觉得复习是一件苦差事了,家长也会省心不少。
节约的时间归自己
孩子爱磨蹭是通病,家长们经常抱怨:孩子在家做作业,拿出铅笔盒,把自动铅笔拆了装、装了拆,其实那笔一点毛病都没有,10分钟过去了,一个字也没写。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听听音乐,一个钟头的作业能写上两三个钟头。
关教授告诉我们:小闹钟可以帮助我们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家长限定完成作业的时间,、闹钟响起了,作业时间也就结束了。这就是学习的“定时管理”。
他还提出了作业的“定量管理”。每天留这么多作业,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出去玩,这叫“节约时间归自己”。孩子为了多玩一会儿,也会抓紧时间写作业,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玩是孩子的天性,用这样的方法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关教授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能让孩子边学边玩,学是学的样、玩是玩的样,要做到“专心地学、痛快地玩。”
审题时注意埋伏
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其实并不是不会,而是粗心。教师和家长都为这样的孩子感到遗憾。于是,让孩子做大量的习题,以为做题多了孩子就能熟练,就会克服粗心的毛病。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做多了错误也越多,问题没解决,反而更严重了。
其实,要克服粗心的毛病,审题是关键。关教授提醒我们,做题时要谨防“埋伏”。老师出题往往是出学生容易错的,容易混淆的,也就是说在题里打了“埋伏”,这个“埋伏”对粗心的孩子来说是大敌。
“要先把题读懂,看看这题问的是什么,给了什么条件。还要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题,这道题是考什么的,心里有数了,遇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仔细了。”
经常这样反复地审题,有助于克服孩子粗心的毛病。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