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消费型”教师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程一凡
曾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不论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还是对优秀案例的肯定;不管是培训课程方案的设计,还是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其中的一个共同信息点,就是强调教师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对教学有自己见解并践行的人。而实际上,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扮演的是一个“消费型”教师的角色。
所谓“消费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只喜欢搬用现成的教科书或教参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的教师。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失却了自我。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其责任之一,就是从对教材和教参直接“消费”的教学行为中转变过来,远离“消费型”教师。
“消费型”教师的特点就是“虔诚”地忠实于已有的教材,自己的义务就是把教材或教参照搬过去,怎样写就怎样讲,没有自己的分析,没有去思考,更没有融入自己的创造理解,也没有更多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此的反应。而教师一旦成为教材的“消费者”,就把自己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从而使自己成为教材或参考书的“搬运工”。这样一来,不仅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中丧失了个性,失却了鲜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在有意与无意中被扼杀了个性,失去了灵性,压抑了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师难以让课堂活跃起来,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进行教学,善于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能动地运用教材、驾驭教材,从而走向成功。社会已走向多元的时代,创新的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自然应该具有思维的多元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新精神,不人云亦云,不唯教本。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对教材和教参的“消费”中走出来,从教育教学的“消费者”转为教育教学的“思考者”“创新者”“决策者”。要善于根据教学对象,大胆选择、处理教学内容,将自己的思想、理念贯穿其中,并用这种思想、意识去影响、改变学生。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该有这种勇气,冲破习惯的教学定式,用我们的思想和智慧,能动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不做“消费型”教师。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