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离开了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就失去生命色彩,课堂犹如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这话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静心思量,教师的专业“生命”的确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然而,这在目前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显然,孩子在学校教育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与课堂是两大核心要素。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甚多,但对于二者的联系鲜有系统的思考与建构。另外,就评价而言,当前的课堂评价、教师评优大多有利于表现型的教师,只要上好几堂课就能出人头地,而大部分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工作的教师就常常被过分“实在”遮蔽了。可以说,当前存在的惯有评价方式关注的是具有某种特质的教师,这种评价没有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立足课堂,实行研、评、训合一,建构起“课本位”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教师素养提升的“生命纽带”,从而引导教师关注课堂,通过评优、培优策略,分层、分项实施“课本位”改革行动。通过“课品”、“课能”、“课质”、“课感”的系统建构,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面向“课品”的分项评优提升职业执行力
“课品”,指教师上课的教学态度、职业操守、品性修养,其核心是爱与责任,强调常态教学环境下的一种慎独境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其职能大多以“课”的形式转化到学生身上,而“课”的效度,除了技能、技巧,更多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灵高度。教师须为育人殚精竭虑,尽心尽责。有了这一品性,教师才能具备强有力的职业执行力。可见,“课”的质量,源于“课品”。
关注“课品”,就抓住了根本。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提前一分钟进教室候课;课上,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真心关爱后进的学生,不拖堂,不剥夺或变相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不随意干扰教学等。如此,“课品”自然正,教学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跑调。当然,“课品”也包含教师对课程的敬畏感,不能用随意调课、换课、篡课来亵渎课程。对课程,我们可以做校本化改造,可以做创新性改革,但不能随意揉捏。
面向“课品”的分项评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才能最为真实地感受到常态下的教学状态。每学期可以组织一两次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评价:“时不我待”不能迟到;“时不我怠”不能拖课;“时不我在”不能篡课;“举不违疆”不能体罚、冷落学生。学生看到的、感受的都是直接反映教师关爱与尽责程度、“课品”优劣自然心中有数。
学校还可以建立行政领导巡学制度。每天由一位行政领导巡学,把教师的课堂情形随机记录下来,每周汇总一次,以此作为平时评价的依据。期末根据整个学期的常规检查、随堂评估和随机抽查情况,从老师的课堂品性态度分项评优:勤勤恳恳教书的,评为“勤谨之范”;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评为“学生之友”;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评为“合作之星”;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的,评为“管理之英”;课上学生创意作品迭出的,评为“创意之才”。教师只有以用心为前提,学生才可能精彩无限;评价只有面向不同层面的教师,才能使全员受到鼓舞与激励。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安命”忠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只须为学生发展而尽心,而不是为评优、评先而尽职。
二、面向“课能”的分层评优提升课堂执教力
课堂的教学能力,就是“课能”。“课能”评价侧重于教师课堂执教力,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表现力、课堂驾驭能力,乃至教学的特色、个性、风格等。“课能”评价宜采用个体独立的备课、上课形式,以使教师充分展示个体教学能力。这近似于平常的教坛新秀评比。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发展规划,应紧紧围绕“课能”这一核心,用分层评优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课堂执教力。教师课能评优层级要点见表。
上表简明呈现了教师“课能”发展的历程:胜任→骨干→特色→风格→首席(有特殊贡献的可以破格)。每位教师从初涉讲台的拘束到课堂风格的挥洒,乃至拥抱一种学术的自由,都离不开独立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离不开教学能力的课堂历练。让教师分层发展,其实很多学校都在做,唯一要强调的是,“课能”评优坚守一个原则让教师独立面对。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单靠评优的激发,更要靠培育成长。以下两点也是围绕课堂的培优途径。
三、面向“课质”的分层培优提升教学执导力
“课质”就是课的质量与效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优质课评比就是通过团队合力推出好课,着眼点在于课的完美呈现。 如何拿出一堂好课?如何才是一堂好课?如何演绎出一堂好课?如何让他人理解是一堂好课?这不是一个人所能考虑周全的,它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让不同水平的教师围绕一个课题,盯着一个主题,交流碰撞。而这个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导”。此时谁来上课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思想的交融和团队的合作;不是一个人受益,而是大家在研讨过程中都接触了“导”,感知了“导”,并逐步学会了“导”。
四、面向“课感”的分项培优提升综合把握力
教师身上有一种缄默的课堂教学能力,即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教学的能力。这就是课堂的综合把握力,我们称为“课感”,这是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学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以上“四课四力”,其实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系统。我们加以厘清,并给予具象,分科别目,分级发展,分类培优,意在突出教学的关键人(教师)与关键地(课堂),突出课与人的“脐带”关系:“课品”立足基础,强调常态评价,而“课能”、“课质”、“课感”则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位诉求;“课能”倾向个体能力,“课质”倾向团队合力,“课感”倾向综合潜质。这样,研、评、训合一,就能站稳课堂,捍卫师生的根本利益,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教师教得从容至善,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课内不够课后补”的现象消失了,教师轻松,学生自如,课后师生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有益的事,这就是教师职业生涯幸福和学生学习生活幸福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