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及内驱力的激发

(2021-06-23 12:50:11)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近年来,透过新课程热闹沸腾的现象,我们还是不难看到,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困境和“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素质则是核心因素。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升,那么新课程改革始终是一句空话。即使给新课程赋予再多的内涵,戴上再多的美丽花环,那也只是一种虚伪的点缀,繁荣的假象。因此,新课程改革要开花结果,见其成效,教师首先应加强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时俱进。

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及内驱力的激发

我们容易看到,许多教师怀着曾经的激情,经过一番打拼奋斗,在收获了一些“花朵果实”之后,便流露出一脸的倦怠和困惑,踟蹰不前,默默守望着昔日的“家园”。我们更看到一些教师在非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很快,走得很远,走得很执着,而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却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在面对鲜活的新课程改革时表现出陌生和茫然,麻木和无奈。

不难看出,前者在事业的暂时成功面前却了步,因缺乏新的憧憬和动力而产生职业卷怠。后者则是利用其他的所谓快乐方式来取代终其一生的事业,他们虽得到了短暂的自我消遣的满足,却牺牲了在事业追求中收获的真正乐趣,更失去了实现事业人生的最高价值之机。教师加强专业成长则是给教师自身提供一个新的成长起点和平台,它无疑会唤起和激活那沉睡已久的追求和意志,挑起教师自我成长的再次革命,从而超越自我,实现教师职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国家从制度上规定规范、社会从需求和呼唤方面增强推力、学校搭建平台予以拓宽引领之外,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不断追求和努力,激活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实现自我主动发展。

一、热爱事业,养成长之根

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需要有知识,有学问,不断自我更新,而且要有理想、有激情、有专业追求。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事业满怀真挚之情。

只有热爱,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获得职业的乐趣与幸福,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只有热爱,才能去关注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培养、浓厚自己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产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需求;也只有热爱,才能在遭遇困惑、陷入挫折时,仍旧坦然面对,坚持不懈。

对事业的热爱,是发展型教师之根。

二、勤奋读书,添成长之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情境中,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必须解决好自身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发展观等等,而解决这一系列当务之急的首选办法就是读书。

有哲人说,读书可以远离平庸,增加底蕴;读书可以滋养灵气,添加睿智。作为教师,不只要读书,还得会读,要变消遣性、散漫性阅读为针对性、集中性的专业化阅读,或称之为专业性阅读。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新动态,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俗话说“干一行,务一行”。读书,就要心系教育,就要围绕教育教学这个核心辐射开去,始终从教育者的视角去观照人事,吸纳不同的营养,自补教育智慧,积淀独有气韵。不断地去了解、掌握新形势、新情况、新知识、新技能,增添新的教育智慧,这是教师“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三、勇于实践,奠成长之基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本人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它们二者的统一性。

相信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出能力,实践出特色,实践出名气。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教学效果,除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关系外,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正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勇敢地投身于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并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环境条件较量,与落后观念较量,与自我挑战,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积累经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四、精于反思,提成长之速

反思不仅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及研究的过程,而且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反思,会促使教师迅速有悟性起来,成长起来。

教师不仅应该培植起反思意识,还要学会反思,善于去发现问题,发现困惑,及时反思,持续反思。

广思能活,活思能深,深思能透,透思能明。

细细思量,事事需要反思,事事值得反思。人是在不断反思中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人生,乃是反思教育的一生。

一句话,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教师首先要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相信老师们通过“异养”“自养”及其互动整合,定会迎来专业发展的灿烂春天。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