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自主管理的尝试之五: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创新教育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原则,在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它无处不在,非常细微。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让他们尽情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验证自己的看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
(1)鼓励向课本“挑战”。长期的考试压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当作神圣的教条,无条件接受,这对于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勇于挑战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在班级生活中,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挑战课本原理的集体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细水常流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这种思维习惯。
(2)鼓励相互知识碰撞。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相互切磋,开展争论,通过相互提问,调动学生研究问题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给任课老师提问题,同时协调任课老师定期给学生准备研讨题,并提供一部分阅读书目,推行教师、学生民主双向交流活动,实行学生考老师,老师现场作答,老师问学生,学生即席应对的办法,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的交流,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知识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要注意组织学生相互提问题,由教师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定期组织专题讨论会、主题答辩会等活动,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欲并有成就感,调动他们相互交流、彼此争辩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外,就是让学生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遇到的困难。
(1)鼓励走出课堂。传统的教育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不利于学生接触外面的广阔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首先,要在学习场所上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堂笔记的办法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笔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问老师、问家长、自己思考,相互交流,从而把学习场所延伸到办公室里,自己的家里、课外活动中以及食堂餐厅、公交车上等各个角落。其次,要在学习内容上鼓励学生从课本知识延伸到社会应用,密切联系社会相关领域和相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在学习形式上克服老师单向接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多问老师问题,相互多提问题,组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2)鼓励科技小发明。尽管我们强调创新教育不等于科技发明,但是,科技小发明和科技小制作确实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弘扬这种科技发明的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鼓励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可以考虑在班级中设立科技发明荣誉奖,也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发明作为评定三好生等荣誉称号的重要衡量标准。
以上是本人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研究和探索,为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使其更成熟、更完善,我将作更进一步的尝试,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管理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