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妈妈的“亲子堂”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罗克
让孩子在厨房中长大
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厨房是不对孩子开放的,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危险”、“麻烦”等。但在日本,近来却掀起一股“幼儿厨师”热潮,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卖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柜台里“当红”的物品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不落伍的叫座节目是的“儿童烹饪”……
为什么会刮起一股这样的风潮呢?几年前,NHK教育台首先开辟一档叫“一个人也行”的儿童烹饪节目,创下7%的收视记录。接着,其他电视台相继跟风。去年,NHK再度推出天才是样样都会的人的栏目,主要由一些卡通人形象主持人教孩子怎么做点心,再度创下收视新高。后来,社会各界对此推波助澜,包括幼教界、传播媒体、社会学家、烹饪专家及儿童产品厂商等,他们共同的声音是:让孩子在厨房中长大。厨房是亲子堂,做家事对小朋友与家庭都有好处。一时,“儿童烹饪”和 “厨房育儿”俨然成为日本家庭最时髦的休闲活动。家长到学校等待孩子放学,见面的话题几乎都是自家孩子这个星期在厨房发生的新鲜事。家庭主妇也流行起带孩子进厨房做家事。
是玩也是学习
10岁的船堂写乐,就是一个在厨房里长大的小学生。他一岁七个月大时,便开始学做厨师,是大阪市内儿童料理教室最年轻的学生。在他婴儿期时,已经可以十分专注地观赏儿童烹饪节目了,他的母亲美野子,经常带他到厨房。
在他一岁多能独自站立时,美野子将两个啤酒箱叠在一起让孩子垫,高度正好跟料理台一样。船堂写乐就在炉灶边看着母亲忙进忙出,一会儿洗、一会儿切、一会儿擦,然后一盘盘全家一起进食的东西就完成了,她觉得好有趣好有趣。
从看得很有趣到玩烹饪玩具,船堂写乐完全掌控了自己做料理的快乐。他一天的娱乐就在看电视、看录影带和自得其乐当“厨师”中度过。
稍大一点,母亲又开始让他洗碗。说洗碗,其实是在玩水,这是小朋友接近家事的游戏之一。船堂写乐故意拖拖拉拉,因为,水实在太好玩了。他把衣袖都玩湿了,弄脏了。美野子看在眼里,没有责骂,心里想:“也好,玩够了,母子俩再一起去泡澡,这不就是最棒的亲子游戏吗?”
母亲虽是家庭主妇,但她并非漫无章法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她曾仔细阅读坂本广子所著的《厨房育儿》一书,也到坂本广子在神户市一家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
在烹饪前,坂本先就食物的机能、材料、调理器的使用方法向小朋友做一番说,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不过,在整个烹饪的过程中,坂本主张:“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从头到尾完全有孩子做主。”
快乐厨房,培养劳动习惯
有一所烹饪教室将四十名幼儿分成五班,每班由一名大人带领做菜,家长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学做菜,做好了,一盘盘端上桌,大家试吃。有的家长说:“好吃。”有的家长扮鬼脸说:“太咸了。”不管是赞美还是促狭,大家总是笑成一团后散会。
烹饪教室主任山村直美指出,进烹饪教室学做菜是其次,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回家后,会做父母帮手的人数和次数增加,他们不会讨厌做家事了。
赤崛料理学园校长赤崛千惠美的家族,从明治时代到今天,百年来家族五代都经营料理学校。赤崛千惠美的主张是:家事由亲子共同分担。她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对各种事物都充满旺盛的好奇心,他们在读书之外,为什么不能以 “家事”为娱乐?
做家事绝非只是义务,还是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赤崛千惠美的二女儿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已经会主动擦拭房间,而且把床和镜子擦得亮晶晶。有一次她拿了一点钱要奖赏女儿,没想到女儿竟然生气地哭着说:“我不是为了钱才做家务事。”赤崛千惠美被这突如其来的话给吓住了。这事发生后,每次赤崛千惠美做完家务事,女儿都会对她说:“妈妈,谢谢。”
这是赤崛千美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便带着他们进厨房学做料理的成功实例。
会做家事的孩子更自信
不分男性或女性,“做家事”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夫妻生活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劳动昂贵的欧美及日本,即使中上家庭也不轻易雇佣人帮忙处理家务。如果夫妻都是上班族,所谓“holiday”几乎都是劳动日。对欧美人来说,大多数夫妻都是上班族的家庭,“holiday”正是大家洗车、除草、晒衣服,和孩子共做家事的快乐时光。
家事,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琐碎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能做家事、会做家事、做好家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家族社会学教授牧野胜子(音译)指出,“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用双手敲敲、打打、切切、编编,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并且会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自信。
然而,现在的中国孩子不但远离家事,还视做家事为畏途,这正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缺憾,也是我们教育中的一大缺憾。